老张带着验收组通过远程视频,查看邻市湖泊的水生植物种植情况。根据盛夏观测建议,邻市在湖泊里种植了苦草、狐尾藻各 1000 平方米,用于提高溶解氧。视频里,工作人员拿着溶解氧检测仪,现场检测:“种植前,湖泊的溶解氧是每升 7.5 毫克;种植一个月后,溶解氧提升到每升 8.2 毫克,达到了江湾的水平,效果很明显。”
老张对比了盛夏与初秋的鱼类数据:“种植前,邻市湖泊的鱼类聚集数量是 26 条 \/ 百平方米;种植后,提升到 32 条 \/ 百平方米,说明溶解氧的提高确实促进了鱼类生长,生态方案的落地效果显着。”
专家们还查看了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 —— 苦草、狐尾藻的种植间距为 20 厘米,符合江湾的推荐标准,且分布均匀,没有出现局部过密或过疏的情况。王专家说:“水生植物的种植不仅提高了溶解氧,还为鱼类提供了更多栖息空间,这种‘植物 - 鱼类’的共生改善模式,要在全省的淡水水域推广。”
组 4:跨区域生态协作机制验收组(李师傅 +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省厅专家)
李师傅带着验收组评估江湾与邻市的跨区域协作机制落地情况。验收组查看了双方的协作记录:每周一次线上数据共享会、每月一次线下经验交流会、每季度一次联合观测,形成了 “数据互通、经验互鉴、问题互解” 的协作模式。邻市的吴老师介绍:“通过协作,我们解决了荷花养护、水生植物种植等 6 个技术难题,还派出 10 名老师到江湾学习标准化课程,现在我们学校的生态社团已经能独立开展观测活动。”
刘处长对协作机制给予高度评价:“江湾与邻市的协作不是‘一次性观测’,而是‘常态化互动’,这种机制保证了生态方案的落地效果,也为其他跨区域协作提供了范本。下一步,要把这种机制写入全省的跨区域生态保护指南,推动更多地区开展协作。”
中午十二点,跨区域生态保护方案落地验收暂告一段落,验收组汇总结果:邻市湖泊的荷花补种成活率 85%(达标)、水生植物种植溶解氧提升 0.7 毫克 \/ 升(达标)、跨区域协作机制常态化运行(达标),综合得分 92 分,达到 “优秀” 等级。刘处长在验收报告上签字:“邻市的生态方案落地成效显着,江湾的协作模式值得推广,希望双方继续深化合作,为全省跨区域生态保护提供更多经验。”
第二板块:江湾生态数据平台实战测试(分三组开展)
下午一点,平台实战测试在江湾的平台测试区举行。小满拿着测试终端,向专家和验收人员介绍测试方案:“今天的实战测试模拟三种真实生态问题:一是水质偏酸(ph 值 6.5),二是鱼类数量比同期减少 25%,三是未来 24 小时有暴雨预警,测试平台的预警响应速度、解决方案准确性和操作便捷性,每项测试满分 10 分,综合得分 8 分以上为合格。”
刘处长专家团队担任测试评委,全程监督测试过程,确保结果客观公正。
组 1:水质偏酸预警实战测试(赵叔 + 10 名测试人员,含 3 名专家)
赵叔带着测试组在江湾二号测试点,模拟水质偏酸场景 —— 工作人员现场往测试水样中加入少量酸性溶液,使 ph 值降至 6.5,然后将数据输入平台。平台在 3 秒内触发预警,弹出弹窗:“水质偏酸(ph 值 6.5),建议:1. 种植苦草、狐尾藻(每平方米 3 株),调节水质;2. 投放适量生石灰(每亩 50 公斤),快速中和酸性物质;3. 暂停使用含酸性成分的饵料,避免加重水质问题。”
测试人员按照平台建议,查看苦草种植教程和生石灰投放指南,操作便捷性评分 9 分。专家王专家评价:“预警响应速度快,解决方案科学可行,既有长期生态调节措施(种植植物),又有短期应急方案(投放生石灰),考虑周全。”
组 2:鱼类减少预警实战测试(小林 + 10 名测试人员,含 3 名专家)
小林带着测试组在江湾三号测试点,模拟鱼类数量减少场景 —— 输入 “鱼类数量比同期减少 25%” 的数据,平台在 2 秒内触发预警,推送建议:“鱼类数量异常减少,建议:1. 检查水域是否有污染物流入(重点排查周边排污口);2. 投放玉米、麦麸制作的生态饵料(每亩 100 公斤),补充鱼类食物;3. 禁止过度捕捞,设置禁渔期(建议 1 个月),让鱼类种群恢复。”
测试人员通过平台的 “排污口排查指南”,快速定位江湾周边的 3 个排污口,确认无污染物排放;同时查看生态饵料的制作教程,操作便捷性评分 8.5 分。刘处长评价:“解决方案针对性强,从‘排查原因 - 补充食物 - 禁止捕捞’三个维度解决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保护链条,可在实际生态问题中应用。”
组 3:暴雨预警实战测试(小周 + 10 名测试人员,含 3 名专家)
小周带着测试组在江湾四号测试点,模拟暴雨预警场景 —— 输入 “未来 24 小时有暴雨(降雨量 50 毫米)” 的天气数据,平台在 1 秒内触发预警,推送应对方案:“暴雨预警,建议:1. 加固岸边的芦苇丛、荷花塘围栏,防止水土流失;2. 提前清理水域周边的排水口,避免杂物堵塞导致积水;3. 暂停户外生态观测活动,确保人员安全;4. 暴雨后及时检测水质,若出现浑浊,投放净水剂(每亩 20 公斤)。”
测试人员按照方案检查排水口,清理杂物,操作便捷性评分 9.5 分。专家李专家评价:“预警响应速度最快,方案兼顾了生态保护(加固围栏、清理排水口)和人员安全(暂停观测),暴雨后的水质恢复措施也考虑到了,实用性很强。”
下午三点,平台实战测试结束,综合得分 9 分,达到 “优秀” 等级。刘处长在测试报告上签字:“江湾生态数据平台的预警功能实战表现出色,响应速度快、解决方案科学、操作便捷,具备在全省推广的技术条件,省厅将协调资源,支持平台的升级与普及。”
第三板块:校园观测社团成果展示与交流(分三组开展)
下午四点,校园成果展示活动在江湾的校园展示区举行。来自江湾和邻市的 8 所学校(江湾 3 所、邻市 5 所)的校园观测社团,通过 “成果展、现场演示、经验交流” 三种形式,展示初秋研学成果。
组 1:校园成果展(各校社团代表 + 20 名评委,含 5 名专家)
成果展分为 “观测记录区”“实验报告区”“生态模型区” 三个展区:
观测记录区:展示学生的初秋观测日记,江湾市实验小学的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