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青衣江湾的风里终于带了几分清爽。清晨五点,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脚下的石板路还沾着夜间凝结的露水,踩上去微微发滑。他摸了摸钓包内侧的拉链袋,里面装着小满连夜整理的 “青少年钓鱼夏令营教学大纲”—— 封面是少年手绘的江湾初秋钓位图,用橙色笔标注着夏令营的三大活动区:钓技教学区、生态观察区、年鉴素材收集区,旁边还写着一行小字:“在江湾学钓鱼,更学自然与成长”。
“爷爷!这里!”
小区门口的银杏树下,小满正踮着脚挥手,怀里抱着一摞夏令营学员手册,背上的双肩包侧袋里露出半截新做的 “教学示范竿”—— 竿身是浅棕色的,握把处缠着防滑的棉线,竿梢系着红绳,方便学员看清竿梢动态。少年穿着件浅橙色的速干衣,裤脚沾了点泥点,显然是清晨去江湾检查夏令营场地时蹭到的,却依旧笑得灿烂:“您看学员手册!我按年龄分了组,8-10 岁是‘小鱼苗组’,11-13 岁是‘小钓手组’,每组都有专属的教学计划,‘小鱼苗组’学基础调漂,‘小钓手组’学初秋逗钓,晚上还安排了‘钓鱼故事分享会’!”
陈守义接过学员手册,指尖拂过内页的彩色插图,心里泛起暖意。“小鱼苗组” 的教学计划里,小满用漫画画了 “三步认识钓竿”—— 从握竿姿势、打开钓竿到收竿方法,每一步都配着可爱的小鱼表情包;“小钓手组” 则多了 “初秋鱼情分析”,用折线图展示了初秋鲫鱼、鲤鱼的觅食时间,还标注了最佳钓饵搭配;手册最后一页是 “江湾生态观察记录表”,留了空白让学员记录看到的鸟类、水草和鱼类,细节处满是对青少年成长的用心。“做得太周全了,” 他把手册放进钓包,“今天夏令营的场地在江湾的芦苇浅滩,老张和李师傅四点就去布置了,王师傅带了新熬的‘花生酱玉米饵料’,说是初秋钓鲤最灵,还能避免杂鱼闹窝。”
“太好了!” 小满蹦了一下,肩上的教学示范竿晃了晃,“我还准备了‘初秋钓技实验包’,里面有不同重量的铅坠、不同材质的鱼线,让学员们亲手实验‘铅坠重量对浮漂灵敏度的影响’,比光讲理论更直观!一会儿我还要带‘小钓手组’去观察芦苇荡的鱼星,教他们分辨鲫鱼星和鲤鱼星!”
两人踩着沾露的石板路往江湾走,初秋的江湾像被泼了层暖色调颜料。岸边的银杏树开始泛黄,零星的叶子落在地上,像撒了一层碎金;芦苇丛泛着淡淡的金黄,风一吹,芦花漫天飞舞,落在水面上,像一片片白色的雪花;江面上的水鸟比夏天多了些,白鹭展开翅膀掠过水面,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偶尔有鲤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水面上,泛着一圈圈涟漪,惊起水底的小鱼四散游动。
走了约莫三十分钟,江湾的芦苇浅滩出现在眼前。这里早已热闹起来 —— 老张和李师傅在搭建 “钓技教学台”,用木板拼成的平台上铺着绿色的防水布,上面摆着教学示范竿、浮漂、铅坠等教具,旁边还挂着一块小黑板,写着 “初秋钓技核心:逗钓与窝料”;王师傅和赵叔在整理 “饵料实验区”,桌子上摆着十几个透明的玻璃罐,里面装着不同配比的饵料,旁边放着量杯和搅拌棒,方便学员们做饵料实验;小林和小周在布置 “生态观察区”,用绳子围出一片芦苇丛,里面放着望远镜、放大镜和观察手册,还立了块牌子:“江湾生态小课堂,爱护自然从观察开始”;甚至连平时很少出门的王奶奶,也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绿豆粥,正给帮忙的钓友们递杯子,竹篮上还贴着一张纸条:“解暑绿豆粥,学习有劲头”。
“守义,小满,可算来了!” 老张放下手里的粉笔,迎上来接过学员手册,“就等你们的教学计划了,昨天家长送孩子来报到时,都在问今天学什么,一会儿咱们按组教学,老钓友每人带一组,保证每个学员都能学会!”
李师傅也笑着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装着金黄色饵料的罐子:“小满,试试这个‘花生酱玉米饵料’,我用熟玉米加花生酱和少量酒米拌的,初秋鲤鱼爱吃甜香,这个饵料能留鱼两小时以上。一会儿‘小钓手组’学逗钓,我带‘小鱼苗组’学握竿,咱们分工合作。”
小满赶紧点头,从双肩包里拿出 “初秋钓技实验包”,分给负责带组的老钓友:“张爷爷,这是您带‘小钓手组’的实验包,里面有三种重量的铅坠,让学员们试试不同铅坠下浮漂的反应;李爷爷,这是您带‘小鱼苗组’的握竿练习竿,重量轻,适合小朋友;王奶奶,您负责生态观察区,要是学员们有不认识的植物,您多给讲讲。”
众人接过实验包和教具,纷纷称赞小满细心。王奶奶笑着说:“小满这孩子,不仅会教钓技,还懂怎么让孩子喜欢上自然,真是咱们江湾的‘小教育家’。”
上午七点半,参加夏令营的二十名学员陆续赶来,穿着统一的浅蓝色夏令营 t 恤,像一群活泼的小鸟,围着教具和实验区叽叽喳喳。小满和小林负责签到,给每位学员发了学员手册和实验包;陈守义和老张则带着学员们熟悉场地,介绍各个区域的功能 —— 钓技教学区学技巧,饵料实验区做实验,生态观察区看自然;李师傅和王师傅则在旁边维持秩序,教学员们基本的安全规则:“不能在水边追逐打闹,不能用钓竿挥舞,观察生态时不能采摘水草……”
上午八点整,夏令营正式开营。老张拿着话筒,站在教学台上:“欢迎大家来到江湾青少年钓鱼夏令营!接下来五天,咱们不仅要学钓鱼技巧,还要观察江湾的生态,记录钓鱼故事,最后咱们还要一起为《江湾钓鱼年鉴》收集素材,让更多人了解江湾的美!”
学员们纷纷鼓掌,眼里满是期待。接下来是分组教学环节,“小鱼苗组” 在李师傅的带领下,先从握竿姿势学起 —— 李师傅拿着练习竿,演示 “双手握竿法”:“右手握住竿柄,左手托在竿身中间,手臂自然弯曲,这样抛竿时才有力气,也不容易累。”
小朋友们跟着模仿,有的孩子握竿姿势不对,李师傅就蹲下来,手把手帮他们调整:“小明,左手再往上一点,对,这样托着更稳;小红,右手别太用力,放松一点,不然一会儿会手酸。”
“小鱼苗组” 学握竿的同时,“小钓手组” 在老张的带领下,开始学习 “初秋鱼情分析”。老张拿着小黑板上的折线图,耐心讲解:“初秋早上五点到七点、傍晚六点到八点,水温最适合鱼类活动,这时候钓鱼最容易有收获;鲫鱼喜欢在浅滩的芦苇根附近觅食,鲤鱼则喜欢在深一点的淤泥区,所以咱们钓鲫鱼选浅滩,钓鲤鱼选深水区……”
小满则穿梭在两组之间,时不时补充教学 —— 看到 “小鱼苗组” 对浮漂感兴趣,就拿出不同颜色的浮漂,教他们分辨浮漂的目数;看到 “小钓手组” 对饵料好奇,就打开饵料罐,让他们闻不同饵料的香味,分辨甜香、腥香的区别。
陈守义站在旁边看着,心里满是欣慰。这孩子总能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传递知识,把枯燥的钓技变成有趣的探索,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爱上江湾的自然与钓鱼文化。
上午十点,“小鱼苗组” 开始练习调漂。李师傅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套简易钓组,教他们如何通过加减铅坠调整浮漂:“咱们先把浮漂往上拉,让钩饵离底,看浮漂露出几目;然后慢慢剪铅坠,直到浮漂露出三目,这样钩饵就能刚好触底,鱼咬钩时浮漂反应最明显。”
七岁的小女孩朵朵拿着铅坠,小心翼翼地剪着,剪得太多,浮漂一下子露出了五目。她着急地快哭了,小满赶紧走过去,笑着说:“朵朵别着急,咱们再加点铅坠就好。你看,铅坠重一点,浮漂就会往下沉,露出的目数就少了,咱们慢慢试,肯定能调好。”
在小满的指导下,朵朵重新调整铅坠,终于让浮漂露出了三目。“我调好了!我调好了!” 她高兴地举起钓组,向周围的小伙伴展示,脸上满是成就感。
与此同时,“小钓手组” 开始了 “铅坠重量实验”。老张给每个学员发了三种重量的铅坠 ——1 克、2 克、3 克,让他们分别挂在钓组上,观察浮漂的反应。12 岁的男孩小宇挂好 1 克铅坠,把钓组放进水里,浮漂露出了四目;换成 2 克铅坠,浮漂露出了三目;换成 3 克铅坠,浮漂只露出了两目。“我发现了!铅坠越重,浮漂露出的目数越少!” 小宇兴奋地喊道,赶紧把实验结果记在观察手册上。
其他学员也纷纷发现了这个规律,有的还延伸出了新问题:“张爷爷,铅坠重一点,钩饵沉得更快,是不是更容易钓深水区的鱼?”“小满哥哥,浮漂露出的目数少,是不是灵敏度更低啊?”
老张和小满耐心地一一解答,引导学员们自主思考,让教学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