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购买此债券,不仅有利可图,更被宣传为“助力王师,靖海平倭”的义举,带有强烈的爱国色彩和道德正当性。
消息一出,东南商界为之震动。
起初,不乏观望犹豫者。但很快,以沈、周、王等几家与云氏有深度合作、且深受倭患之苦的大海商为首,纷纷带头斥巨资认购。他们看得更远,一旦打通东瀛商路,其利益岂是区区八厘年息可比?此举既能讨好朝廷、结交谢大将军和云夫人,又能博取爱国美名,更有一份实实在在的保底收益,何乐而不为?
“我沈家认购十万两!”
“周氏认八万两!”
“王氏五万两!”
有了这些商业巨擘的示范,中小商号、乃至一些家底丰厚的士绅、地主也纷纷跟进。云氏钱庄门前,竟排起了长队,柜上的伙计忙得脚不沾地,算盘声从早响到晚,一箱箱的银锭、一串串的铜钱(兑换成标准银两计算)被收入库房,换成了一张张印制精美、盖有云氏钱庄总号朱印和云映雪私印的“平倭债券”。
甚至一些普通的市井小民,听闻此事,也三两凑钱,合伙购买一张百两的债券,既是为国出力,也算是一份颇有保障的投资。
资金,如同百川归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着云氏钱庄汇聚。这个由云映雪一手建立起来的商业金融网络,此刻完美地扮演了战争金融中枢的角色,其效率远超僵化的官方体系。
云映雪坐镇别业,每日接收着从各地钱庄快马送来的认购汇总。她看着那飞速增长的数字,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只是更加快了批复文书、调拨资源的速度。
有了这笔巨量、灵活的资金注入,原本捉襟见肘的后勤供应瞬间盘活。
购粮的款项被迅速拨付至产粮区,大量的稻米、小麦通过漕运、海运,源源不断运往前线仓库。
军工作坊得到了充足的原料采购款和工匠犒赏,新型“开花弹”和改良火箭的产量开始稳步提升。
民夫的工钱得以按时足额发放,甚至还有额外的“效忠赏”,征调效率大增,怨言几乎绝迹。
就连造船厂那些昂贵的南洋硬木、特制铁料,也因为资金充足而得以大批量采购,保证了新舰的建造进度。
整个战争机器的后勤链条,因为“平倭债券”带来的金融活水,而变得润滑、高效,充满了勃勃生机。
别业之内,灯常常亮至深夜。云映雪依旧靠在榻上,审核着最后一批文书。烛光映照着她苍白而专注的侧脸,那纤细的身影,仿佛承载着千军万马的胃囊与命脉。
侍女悄声送来参汤,低声道:“夫人,谢大人方才遣人送来口信,说前方一切顺利,让您切勿过于劳神,保重身体为上。”
云映雪端起参汤,轻轻吹了吹热气,目光却依旧落在手中的账册上,淡淡道:“告诉他,钱粮之事,有我。让他安心备战,犁庭扫穴。”
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自信。
前方,剑指东瀛,杀气凌霄;后方,算盘作响,钱粮如流。这一文一武,一前一后,共同支撑起了帝国跨海远征的宏图霸业。而云映雪以抱病之躯,坐镇后方,以惊人的商业智慧和金融手段,为这场战争注入了最强劲、也最不可或缺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