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读书(2 / 2)

“什么大公子,听着怪别扭的……你叫大郎就成。”李秀宁多数时候都很和气大方,算是贵人中难得一见的好脾气好性格。

多少人仗着自己有点家世出身,不光眼睛长头顶上,还时不时盛气凌人,以打杀下人取乐。

“如公主所说,除你之外其他人都觉得大郎十分正常,其实我远远看着,也没什么不同,不过你是他的阿娘,对他更为用心,所以才能察觉到一些异样。”

明洛努力回忆着现代医学对轻微自闭症的描述和后续能干预的地方。

“意思是当他正常小孩看,不要去管?”李秀宁拍了拍她边上的空位,示意明洛坐下。

廊下的汉白玉扶栏十分宽敞,估摸着能坐一排人,这会儿铺了软和的丝绵绣花垫,明洛顾忌着尊卑有别,只坐了半个屁股的位置。

“要多加引导,一定要多教,十遍不够就一百遍,要有耐心。”明洛给了个非常普世的答案。

“多教什么?”李秀宁抿了口热茶,向明洛示意着案上其他糕点。

明洛配合地拿了块兔子形状的糕点,含蓄地咬了一口。

“所有的。等日后大郎进学,学着识字认字了,要循序渐进,慢慢来。”明洛委婉道。

李秀宁则讶异道:“大郎还能读书?”

“怎么不能。就是进度缓一些,得因材施教,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就算了。”明洛完全是设身处地地替这倒霉孩子着想,尤其什么《尚书》《易经》压根不是人能看的。

“比如?”李秀宁眨了眨眼。

在这半年的入乡随俗后,明洛有了相当程度的‘文化常识’,唐朝幼童启蒙可不读三字经百家姓啥的,万一一不留神说漏了嘴,旁人只会用古怪的目光看着你。

好在现代人耳熟能详的古代三大发蒙教材的最后一个一一千字文,在唐朝已悄然登场了,四字一句,对偶押韵,因着好读易背,又涵盖面广,算是家喻户晓的基础入学文。

另一篇是西汉史游写的《急就篇》一共两千多字,也是包罗万象,多是常识性的字词话语,以及人名地理,实用性很强。

明洛基本就把市面上常见的发蒙教材给李秀宁说了遍。

“这些读完基本也就识字了……其他的呢?”李秀宁说不上是什么心情,滋味莫明地看了眼已转移阵地撒欢的长子。

“一些简单的古文,像《孝经》《论语》之类,也可以试着念一念吧。”明洛是认知有限,她对古文类的书籍,着实没半点兴趣。

她可记着读书时的那一篇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什么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什么寡人之于国也,最可怕的当属春秋战国的那些之乎者也,还有屈原的离骚。

真是要命的存在。

“论语……你读过?”李秀宁低低念了一句,抬眸看她。

明洛嘿嘿一笑,故作轻松:“就只看过其中几句吧。”

“你还读过什么书?”李秀宁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