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新朝初立,梅影入宫(1 / 2)

国丧的悲声尚未散尽,新朝的车轮已隆隆启动。登基大典在庄重与简朴中完成,李恪正式于太极殿即位,改元“永徽”,大赦天下。他身着十二章纹衮服,接受百官朝贺,眉宇间已褪去了亲王的锐气,沉淀下帝王的深沉与威仪。

新朝初立,百废待兴,更兼先帝大行带来的震荡,李恪几乎是以铁铸的意志支撑着庞大的帝国机器。他每日卯时即起,批阅奏章直至深夜,召见大臣,商议国是,既要安抚因权力更迭而惶惶的人心,又要推行自己构思已久的革新之策,更要警惕魏王、东宫残余势力可能的反扑。

朝堂之上,他恩威并施。对拥护他登基的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予以重用,委以枢要;对之前摇摆或略有微词的官员,只要能力尚可,亦不加追究,给予机会;而对那些冥顽不灵、暗中串联者,则毫不手软,或贬黜或外放,迅速清理。一时间,朝局竟在极短的时间内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紧绷而高效的稳定。

然而,在这日理万机的繁忙中,总有一处角落,牵动着年轻帝王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所在。那盆被他从王府带入宫中的罗汉松,被精心安置在紫宸殿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每日都有内侍小心照料。每当夜深人静,批阅奏章疲惫之时,他总会抬头看上一眼,那苍劲的松姿,仿佛能跨越宫墙,与远方那缕清冷的梅香遥相呼应。

“墨铃”依旧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信使。只是如今它带来的,不再是关乎朝局阴谋的警示,而多是些寻常问候,或是她偶得的诗句,字里行间,是克制的关心与不变的沉静。他回的信也愈发简短,有时只是一个“安”字,有时是一方盖了私印的空白花笺。彼此都明白,今时不同往日,任何逾矩的言辞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这日,李恪正与几位重臣商议如何处置永嘉郡王及“赤阳散”一案后续。此事关乎先帝死因与皇室声誉,必须慎之又慎。

“陛下,永嘉郡王勾结妖道,谋害先帝,罪证确凿,按律当处以极刑,削除宗籍!”刑部尚书义愤填膺。

“其党羽亦需严查,绝不姑息!”御史大夫附和。

李恪沉吟未语。他何尝不想将这群弑君弑父的逆贼千刀万剐?但牵扯过广,恐动摇国本。尤其东宫虽废,其母族势力仍在。

就在此时,殿外内侍禀报:“陛下,崔府崔仁师之女崔氏,于宫门外递牌请见,言有要事禀奏。”

崔芷柔?她竟主动入宫?李恪心中微讶,面上却不露分毫:“宣。”

片刻后,崔芷柔在内侍引领下步入紫宸殿。她穿着一身符合规制的浅青色命妇常服,妆容素净,步履沉稳,对着御座上的李恪,依礼深深下拜:“臣女崔芷柔,参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李恪的声音平静,“崔小姐有何要事?”

崔芷柔站起身,并未抬头直视天颜,只是垂眸恭敬道:“回陛下,臣女近日整理先父遗物,偶得几卷先父与永嘉郡王府已故长史往来的寻常书信。其中虽无涉机密,但臣女愚见,或可从中窥见郡王府部分人事往来脉络,于朝廷查案,或有些许参考之用。故冒昧呈上,请陛下圣裁。”

她说着,从袖中取出几封略显陈旧的信函,由内侍转呈御前。

李恪接过,快速浏览。信中所言确如她所说,多是些诗文唱和、寻常问候,但其中提及的几个人名、几处庄园往来,却与玄影正在追查的几条暗线隐隐吻合!她这是在用一种极其聪明且不引人注目的方式,为他提供了新的调查方向,却又将自身完全撇清在外,只说是“寻常书信”,“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