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王德与马周齐声领命。
“还有,”李恪对沈括道,“格物司的研究要加速。不仅要改进军械,更要拿出几样能惠及民生、让普通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东西!比如,更省力的水车,更高效的纺车,或者能防治牲畜疫病的药物。我们要让安西的百姓切实感受到,格物之利,并非只用于杀戮,更能造福于民!”
“属下明白!”沈括郑重点头,他感受到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整个安西如同一部精密的机器,在李恪的意志下,开始了新一轮的加速运转。
庭州学堂正式开办,首批招收的各族子弟近百人,由马周亲自挑选的儒生教授汉文与算术,李恪甚至偶尔会亲自前去授课,讲述大唐的历史与文化。各都督府的议事制度也建立起来,本地头人的声音得到了倾听,一些合理的诉求得以解决,不满的情绪被有效疏导。商路之上,唐军巡逻队的身影更加频繁,税卡运作规范,盗匪几近绝迹。
而在高原边缘,“破雪营”的行动也变得更有针对性。一支与吐蕃暗中往来密切、屡次袭扰唐军粮道的小部落,被王德亲自带队连根拔起,首领的头颅被悬挂在边境显眼之处。而另一个一直保持中立,甚至偶尔为唐军提供吐蕃动向的部落,则得到了唐军赠送的盐铁和茶叶。鲜明的对比,在高原各部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
与此同时,沈括的格物司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们成功改进了西域本地的一种纺车,效率提升了一倍有余,开始在庭州附近的村落推广。虽然只是小小的改良,却让许多普通家庭感受到了切实的好处,对那位带来这些变化的吴王殿下,多了几分真心的拥戴。
春深日暖,庭州城内外一片生机勃勃。新移来的百姓在分到的田地里播下种子,工匠在作坊里敲打不停,商队在驿馆外交接货物,学堂里传出朗朗读书声。
李恪站在重新修葺一新的庭州城楼上,看着这片他亲手参与缔造的景象,心中豪情与警惕并存。
他知道,松赞干布的阴谋绝不会停止,长安的目光也从未远离。眼前的安宁,如同惊蛰之后的春阳,温暖却短暂,更大的风雨,或许就在不远处酝酿。
但他无所畏惧。
帝国的狂澜,已在这西域之地,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而他,便是这洪流的引领者。
无论来的是暗箭,还是明枪,他都将在安西这片热土上,一一接下,并予以最坚决的回击!
惊蛰已过,万物竞发。属于他李恪的时代,正伴随着安西的崛起,缓缓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