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朝堂惊雷(2 / 2)

然而,利益攸关,岂会因一番话而止息?

“吴王殿下过虑了。”长孙无忌缓缓出列,他身为宰相,一言一行举足轻重,“正因此物关系重大,才更需由朝廷专司管辖。工艺繁难,可令‘神机司’匠人至军器监指导;造价高昂,可择优装备精锐边军;至于机密外泄……呵呵,由朝廷直辖,岂不比分由各司更能严守机密?”

他语气平和,却句句针对李恪的论点,绵里藏针。“且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神机司’亦是朝廷衙署,其匠人亦是大唐子民,为国效力,分所应当,何来寒心之说?陛下设立‘神机司’乃为强国,如今将此利器推广于全军,正是强国之体现,想必陛下亦乐见其成。”

这一番话,直接将问题提升到了“国家”与“君王”的层面,巧妙地避开了技术细节,将李恪置于了可能“藏私”的道德劣势。

李恪心中凛然,长孙无忌果然老辣。

眼看争论将起,龙椅上的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压下了所有的窃窃私语:“好了。”

殿内立刻鸦雀无声。

李世民目光深邃,缓缓扫过众人:“此二物,确系国之利器,亦存隐忧。吴王所言工艺之难、使用之险,乃是实情。长孙爱卿所言统一规制、严防机密,亦是为国谋划。”

他顿了顿,做出了决断:“这样吧。‘神机司’依旧由吴王兼领,沈括及现有工匠保持不变,继续专研改进‘伏火雷’、‘惊雷铳’及其他格物之器。然,其制成之军械,需登记造册,所用火药及核心部件,由宫内遣中使监造,其使用,需经朕之允准或兵部调令。”

“另,着令兵部军器监,遴选聪慧工匠,入‘神机司’习艺,待技艺纯熟,再议是否另设作坊,扩大制造。此事,由吴王与兵部共商,不得延误。”

这道旨意,可谓平衡之术的典范。既保留了李恪和“神机司”对核心技术的掌控与研发主导权,又通过宫内监造和兵部调令,加强了皇帝和朝廷对这批大杀器的最终控制权。同时,也为未来可能的移交埋下了伏笔。

“儿臣(臣)遵旨!”李恪与兵部尚书同时躬身领命。

李恪心中明白,这已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父皇既要用他和他带来的力量,也要加以制衡。火器的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再想完全由自己掌控,已无可能。

“若无他事,便退朝吧。”李世民挥了挥手。

“臣等告退!”

百官依次退出两仪殿。李恪走在人群中,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各异目光。有松了口气的,有失望的,有更加忌惮的,也有纯粹看热闹的。

长孙无忌与太子詹事低声交谈着什么,缓步而行,经过李恪身边时,脚步微顿,看了他一眼,目光深沉难辨,随即若无其事地离开。

魏王李泰则笑着凑近几步,低声道:“三弟此番可是让我等大开眼界啊!那‘惊雷’之声,为兄在长安都仿佛听闻了,真是……威猛无俦!”他话语似在恭维,那“威猛无俦”四字,却咬得略有深意。

李恪淡然一笑:“二兄过誉了,不过是些奇技淫巧,侥幸建功罢了,比不得二兄文采风流,着作等身。”

兄弟二人表面客气,暗藏机锋,旋即各自分开。

走出承天门,长安的阳光洒在身上,李恪却感觉不到太多暖意。朝堂上的这场没有硝烟的交锋,其凶险程度,丝毫不下于焉耆城下的血战。

他知道,关于力量与权力的博弈,才刚刚开始。而这“朝堂惊雷”,或许比西域的“风雷”,更加难以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