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请!”
很快,几名风尘仆仆的文士被引了进来。为首一人,年约四旬,面容清癯,目光沉静,虽一身普通青衫,却自带一股书卷气与干练之风。
“伊州长史,马周,奉赵将军之命,押送物资前来,参见吴王殿下!”那人躬身行礼,声音平和。
马周?!
李恪心中一震。他当然知道这个名字!历史上,马周可是太宗朝中后期极为重要的宰辅之才,以布衣之身得李世民赏识,官至中书令,以直言敢谏、精通吏治而闻名!他怎么会出现在伊州?又怎会成了区区长史?
“马先生不必多礼!”李恪立刻起身,亲自上前虚扶,“先生大名,恪早有耳闻,只恨无缘得见。不知先生何以在伊州屈就?”
马周微微一笑,从容道:“回殿下,周此前因故罢官,流寓西州,恰逢伊州战起,蒙赵将军不弃,暂署长史之职,协理民事。今闻殿下克复焉耆,百废待兴,赵将军特命周将缴获之吐蕃军械押送前来,或可供沈先生参详。同时,周亦毛遂自荐,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略尽绵薄之力,以安新土。”
李恪闻言,心中大喜过望!这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他正愁手下能用的治理型人才太少,尤其是精通实务的干才,马周的出现,简直是天降甘霖!
“能得先生相助,实乃焉耆之幸,恪之幸也!”李恪毫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与喜悦,“先生一路劳顿,且先歇息。明日,恪便有许多疑难,要向先生请教!”
他当即安排马周等人住下,待遇从优。
有了马周这等精通政务、熟悉地方情弊的人才加入,李恪顿觉轻松不少。马周也确实不负所望,迅速接手了大量繁琐的民政事务,从户籍整理到赋税筹划,从安抚流民到与本地豪强交涉,皆处理得井井有条,手段老辣,令原本一些心存观望的旧吏豪强也不敢小觑。
李恪则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层面,与侯君集商议对庭州等地的招抚,以及对龟兹、吐蕃的下一步策略。同时,他也更加关注沈括对吐蕃军械的研究,以及“格物分司”的建立。
时间在忙碌中悄然流逝。焉耆城,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恢复着生机。街道被清理干净,水渠重新流淌,市集上也开始出现了来自四方、试探性的商队。
大唐的秩序与文明,如同润物无声的春雨,开始在这片新附之地上扎根。
这一日,李恪与马周并肩站在修复一新的焉耆城头,望着城外逐渐泛绿的草场和远方的天山雪峰。
“殿下,”马周轻声道,“攻城易,守城难;夺地易,治地难。如今焉耆初定,然根基未稳,西有吐蕃虎视,北有残敌未清,内部亦有暗流。未来之路,仍充满艰险。”
李恪目光悠远,点了点头:“先生所言极是。然,既然踏出了这一步,便再无回头之路。这西域,必将在大唐的治下,重现丝路繁华,成为帝国最坚实的西陲屏障。”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坚定:“而这一切,需从夯实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开始。”
焉耆,不再仅仅是一座被征服的城池,它已成为大唐经营西域的新支点,也成为李恪实践其抱负与理念的第一块基石。
帝国的狂澜,在西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正以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持久的方式,汹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