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旨意如同在滚沸的油锅中溅入冷水,整个长安,乃至整个关中都为之震动。吴王李恪,以亲王之尊,安西行军副大总管之职,亲率一支前所未见的“技战营”奔赴西域险地,这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大唐对西域志在必得,绝不退缩!
诏令既下,效率惊人。武研院、格物司以及吴王府的潜力被瞬间激发至极致。
武研院内,不再仅仅是臂张弩、明光铠,一批经过沈括和工匠们呕心沥血改良,甚至可称为“原型武器”的装备被小心翼翼地装箱、打上封条。其中,既有利用了新式炼钢法打造的更加坚韧锋利的横刀枪矛,也有结构更为精巧、射程更远的重型床弩部件,更有一些用油布严密包裹、形状奇特的黑铁管和罐体,知情者寥寥,却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气息。那是“伏火雷”初步实用化的产物,尽管依旧粗糙且不稳定,但李恪决定将其带上,作为关键时刻可能扭转战局的底牌。
格物司抽调了最精通数学、测量和机械的年轻学子,他们将负责军械的现场调试、维护,乃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应急改造。王德则从王府护卫以及暗中培养的人手中,遴选出三百名忠诚可靠、身手矫健且对火器有一定了解的悍卒,作为这支技战营的核心护卫与操作骨干。
五日之期,转瞬即逝。
清晨,寒风凛冽,长安城西的开远门外,旌旗招展,甲胄森然。一支不足千人的队伍已然集结完毕。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军,队伍中充斥着装载着奇形怪状木箱和器械的大车,人员构成也极为复杂,有顶盔贯甲的武士,有身着葛布短袍的工匠,还有一身儒衫却背着算盘和图纸的学子。这便是李恪的“技战营”,一支融合了这个时代顶尖技术与战斗意志的奇特力量。
李世民并未亲至送行,但派来了中书令房玄龄为代表,赐下御酒,宣读勉励诏书。仪式简短而庄重。
李恪一身玄甲,外罩猩红色战袍,立于阵前。他目光扫过眼前这群面孔各异,却同样带着坚毅与一丝亢奋的部下。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但他们选择了追随。
“诸位!”李恪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西域烽火再起,伊州危在旦夕!我们此去,不是游猎,而是赴死!但我们带去的,是大唐的意志,是格物致知的锋芒,是足以让任何敌人胆寒的力量!”
他顿了顿,拔出腰间佩剑,直指西方:“目标,伊州!出发!”
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队伍在低沉而有力的号令声中,开始移动。车轮滚滚,马蹄踏踏,混着 footsteps 声,汇成一股坚定的洪流,向西而去。
李恪翻身上马,最后回望了一眼巍峨的长安城。朝阳正从东方升起,给这座巨城镀上了一层金边,但在他眼中,那金光之外,是西边天际仿佛隐隐可见的烽烟。
“王爷,一切安排妥当。”沈括策马靠近,他换上了一身便于行动的胡服,脸上带着旅途的疲惫,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对他而言,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在真实战场上检验其造物的大考。
王德也靠了过来,低声道:“沿途驿站均已打点,换马不换人,力求最快速度。另外,阿史那社尔将军派来的百名突厥裔向导已在岐州等候,他们熟悉戈壁路径。”
李恪点了点头:“告诉弟兄们,前路艰险,咬紧牙关!我们早到一日,伊州就多一分希望!”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