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城下的大捷,如同一声撼动四方的惊雷,其回响远远超出了西域的疆界。露布飞骑将捷报传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带来的不仅是举国的欢腾,更有权力格局的微妙变动。
侯君集晋爵潞国公,赏赐无数,其声望在军中一时无两。而吴王李恪,加授“开府仪同三司”,虽仍是荣誉虚衔,但其地位已隐然超越诸王,仅次于太子。更重要的是,经此一役,他“知兵善器、长于谋略”的形象深入人心,再非昔日那个仅以“格物”闻名的亲王。
长安城内的“格物轩”,生意愈发兴隆,甚至连许多勋贵武将都开始私下接触,希望能通过这条门路,为自己麾下购置一些武研院流出(或受其启发改良)的“非制式”精良装备。沈括忙得脚不沾地,却也借此编织着一张更为庞大复杂的关系网络。
吴王府门前,车马明显增多。除了以往结交的文士、工匠,如今更多了许多身着戎装或低级官员服饰的生面孔。他们或慕名而来,或怀着各种目的投效,使得王府的属官体系悄然膨胀。李恪对此持开放而谨慎的态度,量才录用,却也严加甄别。
这一日,一位意想不到的客人登门拜访——卫国公李靖。
这位功高盖世却已多年不问政事的老将,亲自到访,令李恪颇感意外,连忙将其迎入内堂。
“卫国公大驾光临,恪不胜荣幸。”李恪亲自奉茶,态度恭敬。
李靖虽已须发皆白,但目光依旧锐利如鹰,他摆了摆手,开门见山:“殿下不必多礼。老夫此来,非为别事,乃是看了西域战报,对殿下所献之策,所用之器,颇感兴趣。”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赞叹,“尤其是那‘惊雷弩’,于守城战中发挥之效,堪称革故鼎新。老夫征战半生,未曾想兵器之道,竟能演变至此。”
李恪谦逊道:“国公过誉了。此乃武研院上下群策群力之功,恪不过居中协调,略尽绵力。”
李靖深深看了他一眼:“殿下过谦了。没有殿下之力排众议,设立武研院,没有殿下之远见卓识,支持那些‘奇技淫巧’,何来今日之惊雷?老夫今日来,是想亲眼看一看,这武研院,究竟还有何等新奇之物?不知殿下可否让老夫这老朽,开开眼界?”
李恪心中一动。李靖在军中的影响力无与伦比,若能获得他的认可甚至支持,意义非凡。他当即笑道:“国公愿往,乃武研院之幸。恪这便陪国公前去。”
在武研院,李恪亲自为李靖讲解了惊雷弩的改进型号、臂张弩的野战应用,以及一些尚在试验阶段的新概念,如利用火药抛射的石弹(原始火炮雏形),用于坑道爆破的“伏火雷”等。李靖看得目不转睛,时而凝神细听,时而亲自上手抚摸那些冰冷的金属构件,眼中异彩连连。
“妙!妙啊!”李靖抚掌赞叹,“若当年北伐突厥时有此等利器,何须那般费力!殿下,此乃强军利国之本!望殿下善加经营,切莫因些许流言蜚语而懈怠!”
得到军神如此评价,李恪心中大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于此。
东宫,显德殿。
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李承乾将一份抄录的封赏诏书狠狠摔在地上,脸色铁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