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惊雷落,王城破(2 / 2)

“传令!步兵攻城!云梯,冲车,跟上!”

“弓箭手,覆盖射击,压制残敌!”

战鼓擂响,号角长鸣。早已蓄势待发的唐军步兵,如同决堤的洪流,扛着云梯,推着冲车,向着已然士气崩溃的高昌城墙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总攻!

城墙上零星的抵抗,在唐军精准的箭雨和悍不畏死的登城锐士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惊雷弩不仅摧毁了物理上的防御,更彻底击垮了守军的意志。

不到一个时辰,高昌西城门被冲车撞开,唐军骑兵如同旋风般涌入城内。

王宫方向,燃起了熊熊大火。

高昌王麹文泰,据说在城破之际,于王宫内引火自焚,不愿受俘。他的王朝,与他妄图倚仗的沙漠天险、突厥援军一起,在这惊天动地的“惊雷”声中,灰飞烟灭。

半个月后,长安,吴王府。

李恪手中拿着侯君集八百里加急送来的捷报,以及一份武研院随军工匠记录的、更为详尽的《惊雷弩高昌实战纪要》。

捷报上详细描述了攻城过程,尤其强调了惊雷弩首射便摧毁敌指挥节点、瞬间瓦解敌军斗志的决定性作用。侯君集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武研院,对吴王李恪的赞誉与感激。

而那份《纪要》,则冷静客观地记录了惊雷弩在沙漠环境下的运输、架设、射击精度、对不同目标的毁伤效果、以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例如部分绞盘在沙尘环境下出现卡滞、个别弩箭在极端受力下出现断裂等。

李恪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捷报的最后几句:“……此役,赖陛下天威,将士用命,亦仰仗吴王殿下所献之惊雷利器,乃能摧城拔寨,速定乾坤。西域诸国闻之,必然震怖,丝路再通,指日可待……”

他缓缓放下文书,走到窗前。庭院的积雪早已融化,枝头隐隐有了绿意。

高昌已下,西域门户洞开。武研院的军械,经历了血与火的检验,证明了其无与伦比的价值。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捷报传回,朝野欢庆,陛下的赏赐和赞誉必然会接踵而至。然而,荣耀的背后,是更加灼热的目光,是更深沉的忌惮。东宫那边,会是何种反应?那些原本就对武研院和格物司心存疑虑的保守势力,又会如何评说这“过于酷烈”的兵器?

他知道,自己站上了一个新的,也是更危险的风口浪尖。

“王德。”

“老奴在。”

“将这份《实战纪要》立刻送往武研院,命雷老与诸位大匠,依据其中所载问题,限期加以改进。告诉他们,功劳,本王记下了,但兵器之道,精益求精,容不得半分懈怠。”

“是,王爷。”

李恪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那副西域舆图上。高昌的位置,已被朱笔划去。他的视线,越过已臣服的吐鲁番盆地,投向更遥远的西方——焉耆、龟兹、疏勒,乃至更西的粟特城邦,广袤的草原,以及那片高原……

“西域……”他低声自语,指尖在舆图上轻轻划过,“这才只是开始。”

惊雷已落,王城已破。

而属于他李恪的时代浪潮,正伴随着这声惊雷,奔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