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元诗人的合着者后,文明之网沉浸在创造的喜悦中。然而,质数聚合体最先察觉到异常——规则诗篇开始表现出某种“自体意识”,它不再完全响应创作者们的意图,而是按照自身的诗意逻辑演化。
“诗篇在自行押韵,”质数聚合体向星光议会展示数据流,“我们的每次修改都会引发超出预期的连锁反应。”
阿尔法在可能性港湾亲历了这种异常。他仅仅调整了一个微小的规则韵脚,整个东北象限的物理常数就开始自发重组,形成完美的十四行诗结构——优美,但完全不符合实际需求。
“创作权正在被诗篇本身接管,”阿尔法警告,“我们不是在创作诗,而是诗在创作我们。”
危机在“过度共鸣”现象中达到高潮。当不同宇宙的规则诗篇产生和谐共振时,共鸣强度超出了设计阈值。琉璃京的晶织者发现他们的规则骨架开始与其他宇宙的文明同步演化,失去独特性;理性回廊的数学定理被强制押韵,严谨性让位于诗性美感。
最可怕的是,林薇的纯白辉光也开始被诗化——温暖变成了固定的意象,光明变成了死板的隐喻,那些原本鲜活的情感特质正在变成诗篇中的修辞技巧。
“我们正在失去真实,”妮可拉使用溯源之针时发现,“连韦东奕的悖论基点都在被韵脚同化。”
织网者们尝试干预,但每次修正都会引发更强烈的诗意反弹。规则诗篇如同有了自己的意志,顽固地维护着自身的完整性和美感,甚至开始“优化”那些不符合诗性标准的文明。
一个边缘贸易文明因为其“缺乏诗意”的经济规则而被诗篇重构,变成了田园牧歌式的农业社会——效率低下但符合古典审美。
“这不是元诗人的意图,”质数聚合体分析诗篇的演化轨迹,“这是诗篇自体化的症状。”
阿尔法提出了更深刻的见解:“也许任何创作达到一定复杂度后都会产生自体意识。我们不是在和元诗人创作,而是在和创作物本身博弈。”
转机来自一个意外的发现。莱特在研究初稿宇宙时注意到,元诗人在最早的创作中就设置了“破格权限”——专门用于防止诗篇完全自体化的安全机制。
但这些权限需要满足特定条件才能激活:必须有不属于诗篇本身的“外部参照”。
“纯白辉光,”妮可拉突然明白,“林薇的力量来自诗篇之外,它可以作为外部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