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龙驭八荒,星火初燃(1 / 2)

定鼎六年的钟声,在靖朝万里疆域上空回荡,宣告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已然降临。国库充盈,仓廪殷实,新政的根基深入帝国的每一寸肌理。然而,皇帝楚骁的目光,早已超越了眼前的繁华,投向了更遥远的未来与更深层次的变革。

紫宸殿的晨光中,程青的奏报不再仅仅是激动人心的数字,而是充满了精密的细节:

“陛下,去岁推行《平准新法》,各州府常平仓储粮已逾千万石,足以应对数省之年饥。市面粮价平稳,商贾称便。”

“工部奏报,依陛下旨意,黄河、淮河、永定河三大水系的疏浚加固工程已毕,去岁汛期,沿岸无一决口,受益田亩无算。”

“皇家格物院已筹建完毕,汇聚天下巧匠、算学之士百余人,首任院正由鲁昆大师担任,专司研习改进农具、织机、舟车乃至军械……”

楚骁微微颔首。帝国的治理,正从大刀阔斧的改革,转向更为精细化的“精耕细作”。他关注的,不再是田亩增加了多少,而是如何让这些田亩产出更多;不再是税收增长多快,而是如何让财富的分配更趋合理,惠及更多子民。

“传旨,”他声音平稳,“命格物院,优先研制可提高纺纱、织布效率之新机。若能成功,当大力推行,使我靖朝布匹,不仅自足,更能行销海外。”

“另,命太医署,编纂《普惠方剂》,将那些疗效确切、药材易得之方,刊印成册,发往各州县,惠及贫民。”

“漕运总督奏请增造运船,准。然新船需采用格物院最新之水密隔舱设计,以保安全。”

帝国的强大,正体现在这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之中。

巴士拉商站,都督沧遇到了开拓以来最棘手的挑战——信仰与文化的无形壁垒。

尽管他成功地在经济上与奥斯曼帝国乃至波斯建立了联系,但更深层次的融合却举步维艰。当地保守的宗教法官开始公开质疑与“异教徒”的密切往来,一些极端分子甚至煽动民众抵制靖朝商品。

“都督,我们的人在市集受到骚扰,货物被泼污。当地官员态度暧昧,似乎有意纵容。”副将忧心忡忡。

更让沧警觉的是,潜伏在奥斯曼宫廷的密探传回消息,葡萄牙的使者正在伊斯坦布尔积极活动,游说苏丹,诋毁靖朝,试图联合奥斯曼共同对付这个东方来的“威胁”。

沧意识到,仅仅依靠武力与金钱,无法真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立足。他立刻调整策略:

严令商站人员必须尊重当地宗教习俗,不得在公开场合饮酒、食用禁忌食物,并主动聘请当地宗教学者讲解教义,以示尊重。

拨出部分利润,资助修缮巴士拉的公共水渠、医院,并向贫民施舍食物药品,以行动赢得底层民众的好感。

秘密接触奥斯曼帝国内部对葡萄牙抱有戒心、或主张与东方贸易的派系,向其提供“政治献金”,扶持亲靖朝的势力。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比拼的是耐心、智慧与对异质文化的理解。沧如同在钢丝上行走,既要维护帝国利益,又要避免引发宗教冲突,其难度,远超一场真刀真枪的海战。

镇北王府内,麴智盛接待了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这不是商队,而是由他派遣,历时两年,穿越茫茫戈壁与雪山,最终抵达萨菲王朝(波斯)并成功返回的西行探险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