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整军经武,暗流涌动(1 / 2)

承天城的扩建工程已近尾声,高大的城墙巍然矗立,昭示着新生政权的稳固。城内,宫阙官署鳞次栉比,市井间人流渐密,一种乱世中难得的秩序与活力正在滋生。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之下,是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与紧绷如弦的备战氛围。

楚骁深知,三江口大捷带来的战略窗口期不会太长。赵元庚虽遭重创,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中原底蕴犹存。而北方的狄人,更是如同悬顶之剑。靖南政权若想真正立足,乃至挥师北上,定鼎中原,必须抓住这宝贵的喘息之机,将自身的军事与内政实力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宫议政殿内,一场关乎未来的核心会议正在进行。

“王上,据各地汇总,去岁推行军屯及减赋政策,今春垦荒面积大增,秋粮收成预计可比往年多出三成。江南程青先生亦通过秘密渠道,输送了大量钱帛与紧缺物资。”户曹尚书程青捧着账册,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稳定的后勤,是北伐的基石。

“军器监奏报,新型‘靖南铳’月产已可达百支,虽工艺仍复杂,但可靠性大增。火炮亦改良了炮膛,射程与精度皆有提升。弩机司正全力生产‘神臂弩’,以备军需。”军器监鲁昆回禀道,工匠们的努力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武力。

张掖则着眼于全局:“各军整编已基本完成,淘汰老弱,补充精壮,依新式操典严加训练。尤其水师,沧都督正督造新式炮舰,力求控制大江,为日后北上铺路。”

楚骁静静听着,手指在地图上缓缓划过长江天堑。“粮草、军械、士卒,皆在向好。然北伐非仅恃勇力,更需时机与名分。赵元庚倒行逆施,民心尽失,此为我之大义所在。然中原百姓久受其治,需有引路之人。”

他目光扫过程青:“程尚书,江南方面,还需加大力度,联络中原故旧,宣扬我靖南新政,尤其是那些对赵元庚不满的士族与将领。”

“臣明白。”程青躬身,“已有数位中原州郡守将,暗中递来消息,愿为内应。”

“善!”楚骁眼中精光一闪,“但亦需谨慎,谨防其反复。北伐之前,内部须铁板一块!对那些仍持观望,甚至暗中与朝廷勾连的宵小,雷霆手段,不可姑息!”

一场内部的肃清与整合,在温和的民生政策背后,悄然展开。靖南政权的控制力,在恩威并施中,深入到了南方的每一个角落。

就在靖南政权厉兵秣马之际,西北玉门关外,已是尸山血海。

西州世子麴智盛率铁鹞子精骑日夜兼程,终于在狄人完成合围前,成功突入玉门关。此时的玉门关,经过徐穆殉国后的短暂混乱,在西州王麴文泰紧急派遣的援军和麴智盛带回的生力军支撑下,重新稳住了阵脚。

然而,形势依旧万分危急。阿史那贺鲁挟大胜之威,驱动数万狄军,如同狂暴的狼群,日夜不停地猛攻关墙。他们驱赶俘虏和奴隶填壕,用简陋的投石机抛射巨石,无数的飞梯搭上城头,悍勇的狄人武士嚎叫着向上攀爬。

关墙之上,麴智盛甲胄染血,亲自持槊立于最危险的地段。铁鹞子下马即为重甲锐士,他们结阵而战,用长槊和重斧,将一次次冲上城头的狄人劈砍下去。城头矢如雨下,滚木擂雷声不绝,烧沸的金汁冒着令人作呕的气味倾泻而下。

“放箭!瞄准云梯!”麴智盛声音嘶哑,一槊将一名刚冒出头的狄人百夫长捅穿,甩下城去。

“世子!东段箭楼被巨石砸毁,狄人上来了!”一名校尉满脸是血地跑来汇报。

“亲卫队,随我来!”麴智盛毫不犹豫,率领身边最精锐的甲士,扑向告急的区段。惨烈的白刃战在破损的箭楼废墟上展开,每一步都踏着粘稠的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