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冬的南州,暖阳勉强穿透晨雾,刑侦技术实验室门前的空地上,基层警员们围拢成三圈,实操演练的热闹劲儿驱散了寒意。老王捏着镊子,盯着鸡窝模型旁那根棕色毛发,眉头皱得紧紧的,身后两个年轻警员凑着脑袋,连大气都不敢出。
“老王,别慌,先看毛发的粗细和色泽。”林砚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本物证图鉴,“鸡的毛发偏细软,颜色多是米白或浅黄,而这根毛发质地较粗,根部还带着一点皮屑,大概率是人毛。”
老王点点头,按照手册上的步骤,将毛发小心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林队,你看这毛发末端有磨损,会不会是嫌疑人经常干重活,毛发摩擦导致的?”
“有这个可能。”林砚赞许地点头,“结合鸡窝周边的环境,嫌疑人大概率是附近居民,而且平时可能从事体力劳动。你们再看看鸡窝门口的泥土,有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两个年轻警员立刻蹲下身,用小铲子轻轻拨开表层泥土。没过多久,其中一个警员眼睛一亮:“王哥、林队,这里有个浅浅的脚印!”
众人立刻围拢过去,只见泥土中残留着一个半个巴掌大的脚印,轮廓有些模糊,但能隐约看出鞋底的纹路。老王拿出卷尺,小心翼翼地测量:“长度大概25厘米,看纹路像是胶鞋,这种胶鞋在城郊的工地和农田里很常见。”
林砚蹲下身,用手指摸了摸脚印周围的泥土:“泥土湿度适中,脚印边缘还比较清晰,应该是昨晚留下的。结合之前的毛发线索,嫌疑人身高大概在一米七左右,穿25码胶鞋,从事体力劳动,且对周边环境熟悉。”
就在这时,实验室门口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中年男人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脸上满是焦急:“警官!警官!不好了!我家的鸡被偷了!还有两只下蛋的母鸡,昨晚还好好的,今早一看鸡窝空了!”
林砚眼前一亮,转头对老王说:“来得正好,这是实操的好机会。老王,你带着两个小兄弟,跟这位老乡去现场勘查,就用我们刚才教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老王立刻精神起来,拍着胸脯说:“放心吧林队!保证完成任务!”说完,便跟着中年男人往城郊方向赶去。林砚则带着苏晓和赵伟,也随后跟上——他想看看基层警员们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及时提供帮助。
中年男人名叫孙福,家住在城郊的孙家村,距离市局不算太远。十几分钟后,众人抵达孙福家的院子。院子不大,靠墙搭建着一个简陋的鸡窝,鸡窝门被撬坏了,地上散落着几根鸡毛,周围的泥土上有不少杂乱的脚印。
“林队,你看这鸡窝门,是被硬物撬开的,边缘有明显的撬痕。”老王蹲在鸡窝旁,指着被损坏的木门,“按照手册上说的,应该提取撬痕上的金属碎屑,看看嫌疑人用的是什么工具。”
说完,老王从工具箱里拿出镊子和物证袋,小心翼翼地刮取撬痕上的碎屑。两个年轻警员则负责勘查周边的脚印,其中一个警员很快在鸡窝旁的菜地里发现了一枚清晰的胶鞋印,和之前演练时的脚印纹路相似。
“林队,你看这个脚印,和我们刚才在实验室看到的差不多,也是25码左右的胶鞋!”年轻警员兴奋地喊道。
苏晓蹲下身,仔细观察脚印:“这个脚印比演练时的更清晰,鞋底的纹路能看清是‘回’字形,这种胶鞋是附近农机站卖的,很受村民和工地工人欢迎。”
林砚点点头,对孙福说:“孙老乡,你最近有没有注意到周边有陌生人员出没?或者有没有邻居和你有矛盾,或者最近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经常在附近走动?”
孙福皱着眉想了想:“陌生人员倒是没有,不过村东头的李大海,最近在村外的工地打工,穿的就是这种胶鞋。而且前几天,他还来我家借过钱,我没借给他,他当时还挺不高兴的,说我小气。”
“李大海是什么情况?”老王立刻问道。
“他三十多岁,单身,平时就在附近的工地打零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远,也就几百米的距离。”孙福回答道,“他人有点游手好闲,之前就有过偷鸡摸狗的传闻,但没被抓住过证据。”
林砚眼神一凝:“老王,你带着人去李大海家附近看看,注意观察他家有没有可疑情况,不要打草惊蛇。我和苏晓留在现场,再仔细勘查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线索。”
老王立刻带着两个年轻警员离开了孙福家,朝着村东头走去。林砚则和苏晓继续在鸡窝周边勘查,苏晓在鸡窝旁的草丛里,发现了一根和之前演练时相似的棕色毛发,立刻装进了物证袋。
“林队,这根毛发和孙福家鸡的毛发明显不同,大概率是嫌疑人留下的。”苏晓说道,“如果能拿到李大海的毛发样本进行比对,就能确认他是不是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