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大队的化验室里,白炽灯亮得晃眼。林砚捏着那张刚烘干的半张票据,指腹摩挲着边缘模糊的字迹,眉头拧成了疙瘩。技术组的小张正用放大镜仔细比对,旁边的电脑屏幕上,是票据残留部分的高清扫描图。
“林队,字迹太模糊了,‘红泥村’三个字能确认,‘19:30’是打印体,勉强能辨认,但商家名称和消费项目完全看不清。”小张抬起头,眼底带着一丝无奈,“纸张材质是普通的热敏纸,被雨水泡过之后,大部分涂层都脱落了,想要恢复完整信息难度很大。”
林砚点点头,将票据递给苏晓:“你那边尸检报告出来了吗?死者身份有没有眉目?”
苏晓接过票据,随手放在一边的托盘里,递过来一份打印好的报告:“死者确实是张强,dNA比对结果和他家人提供的样本完全吻合。死因是机械性窒息,颈部勒痕呈条索状,应该是被尼龙绳之类的东西勒死的,死亡时间大概在案发当晚七点到八点之间,和票据上的‘19:30’基本吻合。”
“身上有没有其他外伤?或者能证明作案过程的痕迹?”林砚追问。
“死者手腕和脚踝有捆绑痕迹,挣扎迹象不明显,大概率是被突然袭击,没来得及反抗。另外,死者胃容物里检测出少量安眠药成分,说明凶手可能先让他昏睡,再进行捆绑和勒杀,最后焚尸。”苏晓补充道,“还有,焚尸用的汽油是普通的车用汽油,和王虎货车油箱里的汽油成分一致,但这只能证明王虎有接触助燃剂的条件,不能直接认定他就是凶手。”
林砚捏着报告的手指微微用力。目前所有线索都指向王虎,但关键证据还存在缺口:没有找到勒死张强的尼龙绳,王虎的货车车厢里提取的血迹虽然和张强dNA匹配,但王虎一口咬定是拉货时沾到的动物血,而那张票据,也还没能和王虎直接关联起来。
“李队,王虎那边审讯得怎么样了?”林砚转身看向门口,李建国正好推门进来,脸色不太好看。
“还在硬撑。”李建国扯了把椅子坐下,灌了口凉茶,“问他昨晚七点半之后的行踪,他一会儿说去邻市拉货,一会儿又说在国道边的服务区休息,前后矛盾。但不管怎么问,他就是不承认杀了张强,也不承认去过焚车现场。”
“票据的事呢?给他看了吗?”
“看了,他说从没见过这张票据,还说红泥村那么多人,谁都可能有。”李建国叹了口气,“这小子心理素质挺硬,估计是早有准备。”
林砚沉默片刻,目光又落回那张票据上:“既然票据是在案发现场找到的,大概率是凶手或死者在红泥村消费时留下的。红泥村不大,有热敏纸票据的店铺应该不多,我们亲自去一趟,挨家挨户排查。”
“我跟你去。”苏晓立刻起身,“正好我也想看看红泥村的环境,说不定能找到其他线索。”
“行。”林砚点点头,“赵伟,你继续审讯王虎,重点突破他的行踪漏洞,另外再派人去邻市核实他说的拉货情况。我们三个去红泥村。”
半小时后,警车再次驶往红泥村。不同于昨晚的雨夜,今天的太阳格外刺眼,把乡间小路晒得尘土飞扬。红泥村依山傍水,村口的老槐树长得枝繁叶茂,树下几个老人正摇着蒲扇乘凉,看到警车,都好奇地望了过来。
“林警官,你们怎么又来了?”村口的村支书王大爷认出了林砚,连忙迎了上来。
“王大爷,我们想麻烦你个事。”林砚拿出那张票据的复印件,“你看看,红泥村哪家店铺用这种热敏纸票据?尤其是能打印出‘19:30’这种时间的。”
王大爷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半天,眉头皱了皱:“这种票据我见过,村里就两家店用——村东头的小卖部,还有村西头的修车铺。都是前两个月刚装的pos机,能打时间和消费项目。”
“太好了!”林砚眼睛一亮,“麻烦你带我们去看看。”
王大爷点点头,带着三人先往村东头的小卖部走去。小卖部不大,货架上摆满了油盐酱醋和各种零食,老板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看到村支书带着警察进来,脸上有些紧张。
“张老板,我们想问一下,你这店里的票据,是不是长这样?”林砚递过复印件。
张老板看了一眼,立刻点头:“对,就是这种!我们这pos机打出来的票据就是这样的,上面有时间、消费金额和商品名称。”
“那你能帮我们查一下,案发当晚七点半左右,有没有人在你这里消费过?尤其是王虎或者张强。”
张老板皱着眉想了想,又翻开了柜台里的账本:“那天晚上雨下得大,店里没什么生意。七点半左右……我记得好像是有个人来买过东西,但具体是谁,我有点记不清了。”
“能不能看一下pos机的消费记录?”苏晓问道。
“可以是可以,但pos机里的记录只能存一个月,而且那天晚上好像停电了,pos机没联网,记录没保存下来。”张老板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账本上我也没记,就买了点小东西,我以为没必要。”
林砚心里微微一沉,线索又断了一条。
“那你再想想,那个人买了什么?身高体型大概什么样?有没有什么明显特征?”林砚不死心,继续追问。
张老板闭上眼睛,仔细回忆了一会儿:“好像是买了两罐啤酒,还有一包烟。身高挺高的,大概一米八左右,穿着黑色的雨衣,戴着帽子,看不清脸。付款的时候挺急的,好像赶时间。”
一米八左右,穿黑色雨衣?王虎的身高正好是一米八,而且昨晚有人看到他带着黑色塑料袋出村。林砚心里有了几分猜测,但没有证据,只能继续往下查。
离开小卖部,几人又跟着王大爷来到村西头的修车铺。修车铺的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叫刘兵,正在院子里修一辆自行车。看到警察进来,他愣了一下,随即放下手里的活,迎了上来。
“刘老板,我们想问一下,你店里的票据是不是这种?”林砚再次递过复印件。
刘兵接过看了看,点头道:“对,是这种。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我们在案发现场找到了这张票据的碎片,想查一下案发当晚七点半左右,有没有人在你这里消费过。”林砚解释道。
刘兵皱着眉想了想,转身走进屋里,拿出一个账本和一台pos机:“那天晚上雨大,我本来想早点关门,结果七点多的时候,真有人来修过车。”
“哦?是什么人?修的什么车?”林砚立刻追问。
“是王虎。”刘兵的话让林砚三人眼前一亮,“他开着他那辆解放牌货车来的,说刹车有点问题,让我帮忙看看。我检查了一下,是刹车皮磨损太严重,给他换了个新的,还调试了一下。”
“具体时间是多少?”苏晓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
“我看看pos机记录。”刘兵操作了几下pos机,屏幕上跳出一条消费记录,“你看,19:28,消费金额150元,项目是更换刹车皮。”
19:28!和票据上的“19:30”几乎吻合!而且消费项目是更换刹车皮,这和案发现场找到的黑色塑料碎片——也就是刹车系统配件,完全对应上了!
“你确定是王虎本人吗?”林砚追问。
“确定啊,他经常来我这儿修车,我还能认错?”刘兵肯定地说,“那天晚上他穿了件黑色雨衣,戴着帽子,进来的时候还催我快点,说有急事要去邻市拉货。我给他换完刹车皮,他付了钱,拿着票据就匆匆走了,好像挺着急的。”
“票据?他拿走了票据?”林砚心里一动。
“对啊,pos机打了两张票据,一张我留着做账,一张给他了。”刘兵指了指账本里夹着的一张完整票据,和案发现场找到的碎片一模一样,“你看,就是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