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秋,南州市公安局大院里锣鼓喧天,红绸高悬。
“南州市公安局刑侦技术实验室,正式揭牌!”随着局长洪亮的声音落下,林砚和李建国、苏晓等人一起,亲手扯下了覆盖在门牌上的红布。阳光下,“刑侦技术实验室”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玻璃幕墙映出一张张洋溢着笑容的脸庞,既有老一辈刑警的欣慰,也有年轻警员的憧憬。
实验室不大,却五脏俱全。指纹比对仪、微量物证分析仪、法医解剖台……这些在如今看来或许简陋的设备,在1990年的南州,却是实打实的“高精尖”。林砚缓步走进去,指尖轻轻拂过冰冷的仪器表面,眼眶微微发热。
五年了。
从1985年那个在警校模拟实战中意外穿越的清晨,到如今站在自己推动建成的刑侦技术实验室里,一千八百多个日夜,仿佛就在昨天。
“小林,不,现在该叫你林队长了。”李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里满是感慨,“想当年你刚来的时候,拿着个放大镜在菜窖里扒泥土,我还寻思这新来的见习生是不是脑子不太灵光。”
林砚笑了,往事如潮水般涌来。菜窖女尸案的模糊布鞋印、夜盗供销社案的犯罪热力图、操场埋尸案的特殊草种、码头卧底的惊险追杀、跨省追凶的沙漠绝境……一幕幕画面在脑海中闪过,每一个案件的侦破,每一次与死神的擦肩,都离不开身边这些并肩作战的伙伴。
苏晓走到他身边,递过一杯热茶,眼中满是温柔:“别光顾着感慨了,局长还等着我们介绍实验室呢。”她的手腕上,戴着一块简单的手表,那是林砚去年用第一个月的队长津贴给她买的定情信物。
林砚接过茶杯,暖意从指尖蔓延到心底。五年里,苏晓从最初对他“新方法”的好奇,到后来成为他最默契的战友,再到如今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爱人,一路相伴,不离不弃。还记得在码头那次追杀,苏晓为了保护他,硬生生替他挡了一棍,至今胳膊上还留着淡淡的疤痕。
“走吧。”林砚握紧苏晓的手,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走向人群。
实验室的揭牌仪式简单而隆重,市局领导、各分局代表,还有不少媒体记者都来了。林砚作为刑侦大队队长,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功能和规划:“这里不仅是物证检验的场所,更是我们刑侦技术革新的摇篮。今后,我们将通过科学技术,让每一个物证都开口说话,让每一起案件都水落石出,还受害者一个公道,给老百姓一个安宁!”
台下掌声雷动。有老刑警抹了抹眼角,他们见证了南州刑侦从“靠经验、凭感觉”到“重科学、讲证据”的转变;有年轻警员眼神坚定,他们渴望在这个新的平台上,学习先进的刑侦技术,成为像林砚一样的破案能手。
仪式结束后,人群渐渐散去。林砚、李建国、苏晓,还有已经成为副队长的赵伟,几人留在实验室里,聊着五年来的点点滴滴。
“林队,你还记得不,当年我还跟你较劲呢。”赵伟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想想,真是太幼稚了。你的那些方法,确实厉害!”
林砚拍了拍他的肩膀:“都是为了破案,为了守护平安。过去的事,就别再提了。”
李建国看着眼前的一切,欣慰地说:“小林,你父亲要是泉下有知,肯定会为你骄傲的。当年他没破的仓库纵火案,你也给破了,还了他一个清白,也了了我们这些老伙计的一桩心愿。”
提到父亲,林砚的眼神变得凝重。三个月前,他重启了父亲当年未破的仓库纵火案。通过翻阅旧档案,走访当年的目击者,再结合现代火灾现场勘查技术,他终于还原了纵火真相——原来是竞争对手为了抢夺生意,故意纵火,嫁祸给了父亲当时正在调查的嫌疑人。案件告破的那天,林砚独自一人来到父亲的墓前,说了很久的话。他知道,父亲的在天之灵,终于可以安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