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淬火警魂1985刑侦笔记 > 第279章 刑侦实验室落成日,旧案昭雪慰忠魂

第279章 刑侦实验室落成日,旧案昭雪慰忠魂(1 / 2)

1990年深秋,南州市公安局大院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崭新的三层小楼前,“南州市公安局刑侦技术实验室”的鎏金牌匾熠熠生辉,阳光下,林砚身着笔挺的警服,胸前的警徽与肩上的一杠三星(一级警司)格外醒目。他站在人群前列,看着局长亲自为实验室揭牌,耳边是同事们的欢呼与掌声,心中却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五年了。

从1985年那个懵懂又震惊的清晨,到如今成为刑侦大队的掌舵人,他在这个缺医少药、技术落后的年代,硬生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将现代刑侦理念一点点扎根、发芽。眼前这座实验室,虽比不上他穿越前警校里的万分之一先进,却凝聚着他和整个刑侦队五年的心血——里面有他提议引进的简易指纹比对仪,有苏晓主导搭建的法医物证存储柜,还有他亲手绘制的犯罪现场勘查流程示意图。

“林队,恭喜啊!”李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曾经紧锁的眉头如今舒展开来,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想当年你刚来的时候,拿着个放大镜在菜窖里扒泥土,我还觉得你这小子异想天开,没想到啊……”

林砚转过身,握住老队长的手,眼眶微热:“李队,没有您当初的包容,就没有今天的我。这实验室,也有您的一份功劳。”

苏晓站在一旁,穿着白大褂,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她的左臂上,一道浅浅的疤痕若隐若现——那是三年前“虎哥”团伙案中,为了保护他而留下的。四目相对,无需多言,彼此眼中的默契与深情早已流淌。

揭牌仪式结束后,同事们陆续走进实验室参观,林砚却独自走到了办公楼后的档案室。他推开那扇积满灰尘的木门,在一排排老旧的档案柜前停下,指尖划过冰冷的金属柜面,最终停留在标有“1982年 未破”的抽屉上。

里面躺着一份尘封八年的案卷——“南州市红星仓库纵火案”,也是他父亲林卫东生前最后办理的案件。

1982年冬,南州市红星仓库突发大火,烧毁了大量国家物资,时任刑侦队副队长的林卫东在带队灭火和勘查现场时,不幸被坍塌的横梁砸中,壮烈牺牲。由于现场被大火严重破坏,加上当时技术有限,案件最终成了悬案,甚至有流言说,是林卫东在勘查时操作不当才引发了二次坍塌。

这五年来,林砚一边破获各类大案要案,一边默默收集着与父亲案件相关的线索。如今,刑侦技术实验室落成,他终于有了为父亲正名的底气。

林砚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取出案卷。泛黄的纸页上,记录着当年的案情:1982年12月15日凌晨3点,红星仓库起火,过火面积达200平方米,烧毁布匹、棉花等物资价值十余万元,现场未发现明显纵火痕迹,初步判断为意外失火……

“意外失火?”林砚冷笑一声,指尖划过案卷中父亲手绘的现场草图。草图上,仓库西北角的火势标注得格外密集,这与意外失火的蔓延规律不符。

他将案卷带回新落成的实验室,苏晓见状,主动走了过来:“是为了林叔的案子?”

林砚点点头,将案卷摊在桌面上:“当年现场被大火破坏严重,加上没有专业的物证提取设备,才让真凶逍遥法外。现在,该让真相大白了。”

苏晓会意,立刻取出工具箱:“我帮你。”

两人分工合作,林砚负责梳理案卷中的证人证言,苏晓则对当年现场提取的少量残留物进行重新检验。这些残留物被装在密封的玻璃瓶里,八年来一直存放在档案室,虽已氧化,但仍能提取到关键信息。

“当年的检验报告说,残留物中只有棉花和布匹的成分,没有助燃剂。”苏晓一边操作着仪器,一边说道,“但以现在的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出更微量的成分。”

林砚则在翻阅证人证言时,发现了一个被忽略的细节:仓库管理员张大海在证词中提到,火灾发生前一周,曾有一个名叫王富贵的商人多次来仓库考察,想要承包仓库,但被上级拒绝了。

“王富贵……”林砚眉头紧锁,这个名字他似乎在哪里听过。他立刻查阅了公安局的户籍档案,发现王富贵是南州市本地人,80年代初靠倒买倒卖发家,如今已是南州市有名的企业家。更重要的是,1982年仓库纵火案后不久,他就低价收购了仓库周边的土地,建起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