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秋,南州市公安局后院的梧桐叶被秋风染成金红,簌簌落在刑侦大队办公室的窗台上。林砚坐在崭新的木桌后,指尖摩挲着一本泛黄的卷宗,封面“仓库纵火案”五个字早已模糊,边角磨损得厉害,像是被人反复翻阅过无数次。
“队长,技术实验室的设备调试好了,省厅派来的专家说下午就能开始试运行。”年轻警员小陈敲门进来,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这是南州市公安局第一个刑侦技术实验室,从申请经费到采购设备,林砚前前后后跑了大半年,如今终于落地,整个刑侦大队都透着股新气象。
林砚点点头,将卷宗轻轻合上,指尖却依旧停留在封面上:“知道了,我等会儿过去。对了,小陈,帮我把1983年东风路仓库纵火案的原始物证袋调出来,就是我父亲林卫国当年负责的那起案子。”
小陈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连忙应道:“好嘞,我这就去物证室。”
办公室里重新安静下来,林砚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五年了,从最初那个处处碰壁的见习刑警,到如今的刑侦大队队长,他破了无数悬案,也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苏晓去年成了他的妻子,李建国退居二线后成了警局的顾问,赵伟也早已收起了嫉妒,成了他手下得力的干将。可唯独父亲林卫国的案子,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整整五年。
1983年冬,南州市东风路一家五金仓库突发大火,烧毁了价值数十万元的货物,仓库管理员当场死亡。父亲林卫国作为主办刑警,连续侦查了三个月,却始终没能找到确凿证据,案件最终成了悬案。半年后,父亲在追查一伙盗窃团伙时遭遇伏击,壮烈牺牲,这起纵火案便成了他毕生的遗憾。
这些年,林砚一直没放弃,只要有空就会翻出卷宗研究,可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始终毫无进展。如今技术实验室建成,配备了简易的物证检测设备,或许能从那些尘封的物证里,找到当年被忽略的线索。
没过多久,小陈抱着一个沉重的铁皮箱走进来,箱子上贴着“东风路纵火案 1983”的标签,锈迹斑斑的锁扣上还挂着一把老式铜锁。“队长,都在这儿了,当年的物证都封存得好好的。”
林砚起身接过铁皮箱,放在桌上,找来了钥匙。铜锁“咔哒”一声打开,箱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物证:烧焦的布料、变形的金属零件、几块破碎的玻璃,还有一个用牛皮纸包裹的小包。
他小心翼翼地将物证一一取出,放在铺着白纸的桌面上。这些物证当年都经过父亲和同事们的仔细勘查,却没能发现有价值的线索。林砚拿起一块烧焦的木板,上面还残留着黑色的烟渍,边缘已经碳化得很严重。
“当年的鉴定报告说,起火点在仓库西侧的货架下方,起火原因初步判断为电线短路,但父亲在卷宗里备注,现场没有找到短路的电线残骸,怀疑是人为纵火。”林砚喃喃自语,脑海里回忆着卷宗里的细节。
他将木板放在一边,又拿起那个牛皮纸包裹的小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片烧焦的纸片,只剩下残缺的边角,上面的字迹早已模糊不清。这是当年从火场废墟中清理出来的,父亲曾试图辨认上面的字迹,却一无所获。
林砚拿着纸片,走到窗边,借着秋日的阳光仔细观察。纸片质地较厚,边缘有规则的裁剪痕迹,不像是普通的信纸。他忽然想起,现代刑侦中有一种“碳化文书显现技术”,通过特殊的化学试剂,可以让烧焦的字迹显现出来。虽然实验室刚建成,设备简陋,但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小陈,跟我去技术实验室。”林砚抓起纸片,快步走出办公室。
刑侦技术实验室就在办公楼的一层,里面摆放着几台崭新的设备,省厅派来的专家正在调试一台显微镜。看到林砚进来,专家笑着迎了上来:“林队长,设备都调试得差不多了,随时可以投入使用。”
“张专家,麻烦您帮我看看这些烧焦的纸片,能不能用试剂让上面的字迹显现出来?”林砚将纸片递了过去。
张专家接过纸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点点头说:“可以试试,这些纸片虽然烧焦了,但碳化程度不算太严重,应该能显现出部分字迹。”
他从试剂柜里拿出一瓶淡黄色的试剂,用棉签蘸了一点,轻轻涂抹在纸片上。奇迹发生了,原本模糊的纸片上,渐渐浮现出一些黑色的字迹,虽然依旧残缺不全,但已经能辨认出几个字。
“有了!”林砚凑过去,眼睛紧紧盯着纸片,心跳不由得加快。
“……东……五金……货……结……”纸片上的字迹断断续续,林砚努力拼凑着,“东风……五金……货款……结算……”
“没错,应该是‘东风五金,货款结算’。”张专家点点头,继续涂抹试剂,又显现出几个字,“……李……三……欠……五……千……”
“李三?欠五千?”林砚眉头紧锁,这个名字在父亲的卷宗里出现过,是当年仓库的供货商之一,父亲曾调查过他,但他有不在场证明,最终排除了嫌疑。
难道当年的纵火案和李三有关?林砚连忙将卷宗翻开,找到关于李三的调查记录。记录显示,李三当年三十多岁,经营着一家小型五金厂,与东风路仓库有长期合作关系。仓库起火前一个月,他曾向仓库老板索要欠款五千元,但遭到拒绝。火灾发生当晚,李三声称自己在厂里加班,有两名工人可以作证。
“当年的不在场证明,会不会有问题?”林砚陷入了沉思。80年代的调查手段有限,证人证言的可信度虽然高,但也不排除有人作伪证的可能。
“张专家,麻烦您再仔细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字迹?”林砚说道。
张专家继续涂抹试剂,又显现出几个模糊的字,“……夜……十……点……仓……库……”
“夜里十点,仓库……”林砚眼前一亮,“难道是李三约定夜里十点去仓库结算货款?可仓库起火时间是凌晨两点,这中间有四个小时的时间差。”
他忽然想起,卷宗里记载,仓库管理员当晚是在仓库里值班的,也就是说,李三很可能在夜里十点去过仓库,与管理员发生了争执,然后伺机纵火。至于他的不在场证明,或许是那两名工人说了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