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命令清晰明确,既安抚了文臣,又毫不放松地推进着军事与科技的进程。朝会在一片看似和谐的气氛中结束。
退朝后,赵佶特意将太子赵桓召至偏殿。
“桓儿,”赵佶看着这位日渐沉稳,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谨慎甚至怯懦的太子,语气平和,“朕不日将前往登州,巡视水师及海防。朕离京期间,仍由你监国理政。”
“儿臣遵旨,定当恪尽职守,不负父皇重托。”赵桓恭敬回答,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压力。
赵佶拍了拍他的肩膀,勉励道:“不必过于紧张。政务若有疑难,多与李纲、吴敏等重臣商议。记住,监国重在‘稳’字,持重守成,纳谏如流,便是大功一件。”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交代完政务,赵佶信步走向后宫,目的地自然是郑皇后的寝宫。此时,郑皇后诞下皇子已满月有余。
寝宫内,药草香气已散,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温润的暖意与乳香。郑皇后倚在榻上,气色恢复了不少,脸上洋溢着初为人母的柔和光辉。她见赵佶进来,欲起身行礼,被赵佶快步上前轻轻按住。
“皇后不必多礼,好生将养。”赵佶坐在榻边,目光随即被皇后身侧那个裹在明黄色襁褓里、正酣睡的小小婴孩所吸引。孩子的脸蛋红润饱满,呼吸均匀,睡得十分香甜。
“陛下,”郑皇后柔声道,带着一丝为人母的骄傲与恳求,“皇儿尚未取名,臣妾……臣妾恳请陛下赐名。”
赵佶凝视着那张酷似自己却又无比纯净的小脸,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暖流。这是他的儿子,在这个时代血脉的延续,也是未来帝国的希望之一。他伸出手指,极其轻柔地碰了碰孩子柔嫩的脸颊。
“朕此番离京,是为视察海疆,巩固我大宋万里海防。”赵佶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期许,“便为他取名——‘赵柽’如何‘柽’者,红柳也,生于水畔,坚韧不拔。愿他如红柳般,能为我大宋,守护这江河湖海之安澜。”
“赵柽……柽儿……”郑皇后细细品味着这个名字,眼中泛起喜悦的泪光,“臣妾代柽儿,谢陛下赐名!愿我儿不负陛下厚望!”
赵佶看着安然熟睡的幼子,又看了看温婉的皇后,心中那份因朝政、军事而时刻紧绷的弦,似乎也在此刻稍稍松弛。家国天下,前路漫漫,但此刻的温情,无疑是他砥砺前行的重要力量。在前往波涛汹涌的登州之前,这片刻的天伦之乐,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