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45章 从轧钢厂食堂,到国家级绝密项目,再到……执棋布局?

第145章 从轧钢厂食堂,到国家级绝密项目,再到……执棋布局?(2 / 2)

……

食堂小包间,红木圆桌,铺着有点发旧的白色桌布,几样硬菜冒着热气——红烧肉油光锃亮,清蒸鱼鲜香扑鼻。

气氛轻松了不少。

宋老亲自拿起筷子,夹了最大的一块红烧肉,不由分说地放进何雨柱碗里。

“柱子,别的先不说,这块肉,你必须给我吃了!”宋老看着他,“瞅瞅你这脸色,这几个月,硬是熬瘦了一圈!”

旁边的赵科长立刻笑着接话,“何止是瘦了!宋老,底下那帮小子都说,何工身上那件白大褂,刚来时是雪白的,现在都快熬成酱油色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

何雨柱心里一暖,也没客气,低头就把那块肉扒拉进嘴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这才是人吃的东西!

宋老满意地点点头,端起了酒杯:

“这第一杯,敬柱子!”

“没有你何雨柱在关键时刻,拿出那份一天之内写就的草案,没有你后续那套微生物作战方略,我们这帮老家伙,现在可能还在会议室里拍桌子吵架呢!”

“是你,给我们,给国家,硬生生蹚出了一条路!我代表项目组,谢谢你!”

说罢,一饮而尽。

何雨柱赶紧端起酒杯:“宋老,您言重了!”也跟着干了。

台子醇厚的辛辣感从喉咙一直烧到胃里,却让他觉得无比踏实。

一位负责数据的老工程师激动地补充,他是真服气了:“何工,您那套找搭档、分步练的矩阵图,简直神了!

我们现在整理数据,效率比以前快了不知道多少!以前真是盲人摸象,现在,我们是有地图、带指南针的侦察兵!”

“说得好!”宋老再次举杯,“这第二杯,敬大家!没有各位在一线的精准操作,再好的方略也是纸上谈兵!你们是把钥匙变成门的人!干!”

气氛彻底热络起来。

酒过三巡,赵科长看准时机,带着感慨对何雨柱说:

“何工啊,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搞技术管理这么多年,像您这样,能把微生物这门学问,玩出兵法味道的,独一份!真的,不服不行!”

他话锋一转,抛出关键问题:

“我现在就好奇,您这身本事,接下来准备在哪儿施展啊?总不能,一直窝在咱们轧钢厂那个小实验室吧?”

宋老放下酒杯,用餐巾擦了擦嘴角,顺势接过了这个完美的话头,

“小赵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他看向何雨柱,“柱子,你现在是潜龙出渊。但你可知,面前这片海,有多深,有哪些龙王爷?”

他拿起筷子,以桌为图,开始勾勒:

“先说武林泰斗——四九所。”筷子点了点酒杯,“1919年成立,祖师爷!底蕴最深,规矩也最大。他们那儿的老专家,代表着最高权威。你这套东西,想让他们点头,不容易。可一旦点了头,就是金字招牌。”

“再说海派名家——海上所。工艺顶尖,管理严格,血液制品是强项。眼界高,接轨国际。是你的技术南下,最好的合作者,也可能……是最挑剔的评判官。”

“中流砥柱,汉武所。”筷子敲了敲汤碗,“乙肝疫苗功勋卓著,作风务实,是国家腹地的战略支柱。拿下他们,就等于在全国站稳了脚跟。”

“西域高人,西南所。战略备份,专攻炭疽、布病这些狠角色。地处偏远,思想反而可能最活络,对你这种野路子天才,接受度或许最高。”

“根正苗红,东北所。”筷子点了点调料碟,“建国初期亲手创立的第一个生物所,红色血脉。跟他们打交道,技术要硬,态度也要正。”

“最后是西南新锐,成都所。最年轻,最有冲劲。对你的新方略,反应一定最快,最积极。”

宋老总结道:

“这六大所,各占一方,各有绝学,共同撑起了咱们国家生物制品的天空。柱子,你现在就像一颗砸进池塘的巨石,你说,他们是把你当成搅局的异类,还是奉为上宾的英才?”

何雨柱默默听着,脑海里已经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微生物江湖图。原来,他之前折腾的,不过是这庞大世界的一角。

宋老身体前倾,语气极其认真:

“我今天说这些,不是要替你选路。是把路指给你看。”

“部里正在筹划,成立一个特殊环境微生物应用研究中心,级别,副厅。”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副厅两个字在空气中回荡。

“我和几位领导,都属意由你来牵头。”

“这个中心,不隶属于任何一家,直接对部里负责。你的任务,就是用你的何氏方略,去协调、去赋能这六大所,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难题,把他们拧成一股绳,应对像西南基地这样的国家级战略需求!”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去任何一家所,当你的总工,待遇一样不会差。”

“但柱子,”宋老的声音充满了诱惑力,“是去当一名听令行事的大将,还是……当这个执棋布局的棋手?”

话音落下,包间里安静下来。

赵科长几人连呼吸都放轻了,目光全都聚焦在何雨柱身上。

宋老不再说话,拿起酒瓶,缓缓地,给自己和何雨柱空了的杯子,重新斟满。酒液落入杯中,声音清晰可闻。

何雨柱没有立刻回答。

他端起那杯新满上的台子,没有敬任何人,只是看着杯中酒里自己晃动的倒影。

从轧钢厂食堂,到国家级绝密项目,再到……执棋布局?

他嘴角慢慢扬起一个弧度。

这盘棋,听着可比在四合院里跟那几位大爷斗法,有意思多了。

几秒钟的沉默后,他才抬起头,露出了一个憨厚的笑容:

“宋老,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您们这是要把我架火上烤啊。我就是个搞技术的,没那么大能耐想这些。

要我说啊,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组织上需要我在哪儿出力,我就在哪儿使劲干呗!”

这话听起来无比正确,无比谦逊,充满了每个打工人是块砖的经典觉悟。

桌上立刻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和何工太谦虚了、觉悟就是高的附和声。

宋老也微笑着点点头,眼神里带着探究。

何雨柱心思却转得飞快。

副厅级?研究所总工?听着是风光无限,可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复杂的层级关系,更繁琐的审批流程,更多的会议和报告,一举一动都得在条条框框里打转。

想想在轧钢厂,虽然设备老旧点,条件差点,但李副厂长给的空间够大,自己想点法子搞点土法上马,只要出成果,上面基本睁只眼闭只眼。

那份在规则缝隙里闪转腾挪、靠真本事说话的自由,可比坐进研究所宽敞明亮的办公室、被无数双眼睛盯着要舒服得多,也更合他的脾性。

更重要的是,轧钢厂那边,他亲手点起的火,火候还没到,哪能半道撒手不管?

还有那四合院……虽然糟心事不少,许大茂那孙子总爱蹦跶,阎埠贵心思活络,但毕竟是可以吃瓜看乐子的地方。

去研究所?天天穿得板板正正?算了吧!

至于宋老说的那些位置……他何雨柱不是不心动那份责任和荣耀,但不是现在。

他得先把轧钢厂这盘棋下稳了,把自己的根扎得更深些。

等时机到了,等他的方略真正从构想变成可复制的力量,那时候再去考虑如何搬,搬到哪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也为时不晚。

大家又聊了一会儿,话题围绕着何雨柱那套神奇的方略,以及对未来的种种畅想。

酒瓶里的酒渐渐见了底,桌上的菜也只剩些汤汁。

夜渐深。宋老笑着说:

“好了,同志们,庆功酒喝得痛快,好消息也听足了。柱子还有流程要办,咱们这些老家伙也得回去歇歇这把老骨头了。

今天就到这里吧!柱子,明天一早,秘书会带你去办离局手续。”

何雨柱立刻应声:“好的宋老,您也早点休息,这些天您太辛苦了。”

……

第二天一早,六点四十二分。

何雨柱在工业局宿舍的硬板床上醒来,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两个月的与世隔绝,让他对回家这两个字,生出一种近乡情怯的陌生感。

他拎着简单的行李,先去宋老办公室道别。

宋老没多说什么,只是用力握了握他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后,按照秘书昨晚的交代,他开始了离局前的标准流程。

第一站:财务科。

何雨柱拿着宋老特批的条子,溜溜达达到了财务室门口,来领那份外勤补助。

条子盖着红章,项目名称写得含糊,就几个字:“特殊技术外勤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