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40章 “干!”【求订阅】

第140章 “干!”【求订阅】(1 / 2)

工业局的走廊异常安静。

何雨柱和赵科长跟在引路的秘书身后,过几个紧闭的办公室门时,门内隐约泄出争论声:

“……来不及了……”

“……西北那边又催了!第三次了!”

“……设备……协调不开……”

“……时间!最关键的是时间不够!”

显然事态很紧迫。

赵科长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何雨柱则目光沉静若有所思。

终于,他们停在了宋云澜办公室门前。

引路的秘书示意他们稍候,自己上前一步。

然而,未等秘书抬手敲门,里面出来一个中年男子,抬手做了个明确而有力的“止步”手势,声音压得极低:

“赵科长,何科长,请稍等。宋老正在处理一个非常紧急的电话。”

门缝里,宋云澜总工声音震怒:

“……我不要听理由!我只要结果!现在就给我结果!……对!

就是何雨柱同志提出的那个路径!……什么?专家团有异议?告诉他们,现在是他们关起门来吵架、摆资格、讲资历的时候吗?!

……基地的同志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喝茶!他们是在用命等!等我们把这迟到的盔甲送上去!每一分每一秒都……!”

话音未落,

“啪——!”

电话听筒被狠狠掼在机座上的声音。

何雨柱静立如松。

赵科长喉结滚动了一下,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

冷峻的秘书面无表情。

过个片刻,就听到宋老的声音,“进来吧!”

秘书推开门,做了一个“请进”的手势。

何雨柱迈步而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瞬间屏住了呼吸——与第一次来时堆满凌乱图纸场景截然不同!

办公室变得异常简洁,甚至有些空旷。

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除了一个搪瓷茶杯,摊开摆放着的正是何雨柱那份草案!

桌面上再无其他杂物。

更引人注目的是两侧的墙壁。

一侧墙上,贴着几张大幅的、绘制清晰但线条简洁的路径图。何雨柱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他在方案中构想的、用于调动全国资源的“路线图”核心部分!

……几条箭头,清晰地勾勒出打破困局的战略脉络。这些图,显然是根据他的草案精髓提炼并放大的。

另一侧墙边,则孤零零地放着一张茶几,上面只有一个朴素的围棋盘,几颗黑子白子散落在棋盒旁,再无他物。

整个空间,仿佛被刻意清空,只为聚焦于两样东西:

何雨柱那份方案草案,以及墙上那几条箭头。

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那份在轧钢厂实验室里赶出来的、带着土法上马痕迹的方案,此刻已置于国家战略任务的风暴眼中心。

赵科长更是看得目瞪口呆,喉结再次不受控制地滚动了一下。

他从未见过宋老的办公室如此清爽,也从未见过一份来自基层厂矿的技术方案被如此郑重其事地供奉在案头、放大在墙上。

这景象本身就传递着强烈的信号:何雨柱此人,此方案,已被宋老视为破局的关键,容不得半分闪失。

就在这时,一直背对着门口的宋云澜缓缓转过身来,

“小何同志来了?”宋云澜指了指墙上的路径图,

“你的东西,我看了一宿。很好!路子对!现在,就缺你这活棋来落子了。坐,说说你细化后的想法,特别是这盘大棋,怎么下活?”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他刚将案文件夹放在桌上,还未开口,宋云澜却突然抬手制止。

宋老直接将一份标着鲜红“急件”印章的文件推到他面前——某权威研究所《紧急风险警示报告》。

白纸黑字,结论刺目:

“经初步模拟,何雨柱草案核心环节——阶梯式间歇辐照法,因无法精确控制剂量累积与间歇周期,极可能诱导菌株恶性变异,代谢产物存未知毒性风险。强烈建议立即叫停,回归传统路径!”

落款处,“吴兆麟”三个字。

宋云澜看着何雨柱,解释说:“报告是吴院士亲自签的字。他在放射微生物学领域的地位,你清楚。”

他身体微微前倾,一字一顿问道:

“雨柱,现在告诉我——面对这份报告,你的火候,还把握得住吗?你这口炒锅,还端得稳吗?”

致命的质疑,顶级权威的背书。

这已非技术讨论,而是对何雨柱整个方法论根基的斩首式否定!

宋云澜没有在说话,他在等待,等待这个年轻人的反应。是慌乱?是辩解?还是被权威压垮的沮丧?

然而,何雨柱的反应让宋云澜很满意。

冷静。异乎寻常的冷静。

面对这份由顶尖专家签署的足以颠覆他心血的否定报告,何雨柱只是眉峰几不可察地聚拢了一下,随即舒展开来。

他没有急于开口反驳,而是仔细看报告,似乎在迅速消化报告中的每一个字眼。

这份在风暴中心依然能稳住心神的定力,远超他见过的许多所谓专家。

“何雨柱同志,”宋云澜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吴院士的报告,你怎么看?”

何雨柱笑了笑,

“宋老,吴院士的担忧基于理论模型,前提是无法精确。但我们的验证路线上,早已埋了刀口!——脉冲辐照并非连续轰炸!

是用时间继电器切割剂量,分装投送!每一次间歇,都是强制菌群喘息,定向筛选耐受性!代谢路径在断与续的刀口上被逼显形!这,就是可控!”

他猛地翻开自己方案附录:“你看,辐照不是乱炖!是文火煨高汤,火候到了就得抽薪!剂量累积?

我们用分装隔离!间歇周期?靠继电器卡死!变异风险?恰恰在阶梯加压的刀口上,被逼成可观测的表型!吴院士模拟的不可控,在我们的土法里,正是需要抓住的火候信号!”

宋云澜听着,心中的赞叹几乎要溢出来。

好苗子!真正的好苗子!

这份在泰山压顶般的质疑下展现出的冷静、专注、化压力为动力的能力,

以及那直指问题核心、用最朴素语言阐述最深奥原理的天赋,比任何华丽的报告都更让他确信自己的眼光。

“所以……吴院士担心的失灵,”宋老的声音听不出情绪,“在你这里,反而成了……验证火候的刻度?”

何雨柱回答干脆:“是!灶台不稳?那就焊死支架!火苗乱窜?那就加装阀门!危险不是停火的理由,是调整风门的信号!这份报告……”

他目光扫过鲜红的印章,“……恰恰证明,我们设计的高压筛子,捅到了真问题的痛处!”

宋云澜久久凝视着眼前这个曾颠勺的工程师。

办公室墙上的巨大“路线图”在沉默中仿佛有了脉搏。

终于,他伸手,缓缓将那份《风险警示报告》合上,推到桌角。

“好,好!我就知道没看错人!思路清晰,胆大心细!解释得透彻!”

他站起身,看着这个比自己年轻几十岁的技术骨干:“知道我为什么没急着看你那四百多页的细化方案吗?”

何雨柱微微一愣,这确实是他心中的一个疑问。

宋云澜指了指墙上那张依据他最初草案提炼出的路径图:

“你的那份草案,已经清晰地勾勒出了解决这个国家级难题的整体战略思维框架、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论和最关键的技术路线图!

这就像打仗,你拿出了一份绝妙的作战计划,指明了进攻方向、主攻路线和核心战术。

至于具体某个山头怎么打,某个连队怎么冲锋,那是战术执行层面的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