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37章 好!好一个跟做饭有点像!

第137章 好!好一个跟做饭有点像!(2 / 2)

门被推开,眼前的景象让何雨柱微微一怔。

这间办公室比想象中要宽敞,却异常凌”——巨大的办公桌几乎被淹没在层层叠叠的图纸和文件海洋中,墙角堆放着高高的资料夹,墙壁上挂满了标注着复杂符号和地名的地图与结构图。

办公室中央,一位头发花白、身形清瘦的老者正背对着门口,俯身在一张纸——正是何雨柱那份草案。

老者手边还放着一把已经磨得角都圆润了的计算尺,那是他这代人赖以成名的武器。

他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沉了进去,连有人进来都未曾察觉。

引路的中年男子轻声开口:“宋老,何雨柱同志到了。”

老者闻声,身体一顿,缓缓转过身来。

何雨柱的目光与老者对上。

就在这电光火石的一瞬,何雨柱心头剧震。

宋老?这个姓氏,结合这间办公室里极具战略指向性的地图,以及赵科长那讳莫如深、连门都进不去的敬畏态度……一个尘封在内部通报和行业传奇里的名字,猛地跳进了他的脑海——宋云澜!

据说,当年西北基地选址建设时,面临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条件,就是这位宋总工,

凭借扎实的土力学功底和近乎顽固的认真,带着几个技术员,在戈壁滩上风餐露宿大半年,用最原始的计算尺和头脑,反复推演,

最终独创了一套被称为沙基注浆稳定法的工艺,硬是在被视为建筑禁区的流沙上,建起了稳固的厂址基础,为国家保住了那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支点。

那是一桩被无数技术员奉为教科经典,却因涉密而细节不详的奇迹!他竟然是这个级别项目的负责人?

何雨柱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赵科长连参与的资格都没有。自己能站在这里,本身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信号。

这位宋老,是真正有大本事的人,是那种能用扎实理论和土办法解决天大事的国宝。

能得到他一句认可,比后世那些浮于表面的荣誉,不知要珍贵多少倍。

老者上下打量着何雨柱,“哦?是你?这么年轻?真是……后生可畏啊!赵科长电话里说拿草案的是个年轻俊彦,我还想着怎么也得三十好几了,万没想到,竟是如此年轻!

好!真好!咱们国家就是需要这样有锐气的年轻人!”

老者放下草案,绕过书桌,主动向何雨柱伸出手。

“何雨柱同志,这份草案,是你一天就拿出来的?”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探究和肯定。

何雨柱连忙上前一步,双手握住老者的手:“宋老您好,是初稿,思路还不完善,让您见笑了。”

此刻,他更加确信,眼前的就是那位传奇人物宋云澜。面对这位曾为国家在西北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他的谦逊发自内心。

“见笑?”老者松开手,哈哈一笑,“何雨柱同志,你太谦虚了!这草案,哪里是见笑?简直是惊艳!”

他点了点草案封面:“何雨柱同志!两天!从接到密件,到吃透那近乎天方夜谭的要求,再到理出这样一条条清晰可行的路径……

能在这么短时间,把我……我们这群老家伙纠结了几个月的难题,拆解得如此明白,条理清晰地指出一条路来!这份效率,这份洞察问题的穿透力,可不是光有年轻锐气就能办到的。”

他紧紧看着何雨柱,“说说看,你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把西南那片绝地的需求,拆解得如此明白的?

特别是这极端环境样本筛选和加速模拟验证的构想,针对性之强,直指核心痛点,绝非泛泛而谈。”

何雨柱略一沉吟,坦诚道:“宋老过奖了。其实这跟做饭有点像。主要还是基于对微生物本身特性的理解,以及它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基地提出的高温、高湿、强辐射、强酸蚀、材料兼容性这五大难关,看似各自独立,实则环环相扣,都指向微生物在极端压力下的生存与功能表达极限。

抓住这个核心矛盾,再结合一些……嗯,跨领域的思路借鉴,比如材料耐候性测试的加速老化原理,以及工程模拟的分阶段加载方法,尝试把它们嫁接到微生物的筛选和验证上。

这样,就能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快、尽可能准地找到方向,而不是像在迷宫里乱撞。

目的只有一个,用现有的厨房家伙事儿,尽快找准菜的魂儿,别在里头乱打转。”

他语气平和,没有丝毫炫耀,仿佛在阐述一个自然而然的思考过程。

老者听得频频点头,眼中欣赏之色更浓。

“好!好一个跟做饭有点像!话糙理不糙,比那些故弄玄虚的名词儿透彻多了!”

他拿起草案,追问道:“妙!这思路的迁移,用得巧!那这部分呢?这些关于微生物社会性和精准干预的构想,尤其是这套系统性方法论的雏形,”

他又圈住了几个核心概念,

“这可不是一般的技术员能有的视野。既有深厚的微生物学功底打底,又透着一股……嗯,超前的规划性和体系感。

告诉我,你是怎么想到这一层的?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解决一个具体难题了。”

何雨柱心下明了,宋老这是在考察他的战略思维层次。能主持西北基地那样大项目的人,眼光绝不会局限于一点。

他微微欠身,诚恳地回答:

“宋老,您慧眼。这确实是我在轧钢厂营养粉项目中,以及在研究所接触各地技术骨干时,深感咱们在微生物研究上,有时缺的不是干劲,而是一套高效、可复制的章法。

就像后厨,光有好材料和新厨子不够,还得有祖辈传下来的菜谱诀窍和规矩,才能保证出品的稳定和提升。

大家很努力,但方向容易散,效率也受影响。这次西南基地的任务,要求极端苛刻,时间又紧,就更需要一个清晰的路径图,把目标拆解、资源整合、验证逻辑都串起来。

所以,我就试着把平时琢磨的一些关于如何系统化干活儿的想法,结合这次的具体需求,做了个初步梳理。

希望能为项目推进提供一个框架,避免走太多弯路。至于超前……或许是站在前人和众多实践者的肩膀上,看得稍微远了一点点。”

“好!好一个系统化干活儿的想法!好一个站在肩膀上看得远一点!”

宋老脸上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和赞许,“何雨柱同志,不简单!你这份草案,其价值远超一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它提供了一把钥匙,一个思维框架!这学识、这视野、这构建体系的能力……

让我想起了当年在西北,我们也是这么一点点摸索出自以为傲的工法!

那时候,靠的就是你这种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的钻研劲儿!难得!非常难得!”

这位从艰苦岁月中走来的老专家,见过太多浮夸与虚假,也因此,对何雨柱这种既有真才实学又脚踏实地的年轻人,评价极高。

这种发自内心的赞赏,远比后世那种程序化的、往往带有利益交换的吹捧,要纯粹和厚重得多。

面对这位功勋卓著的老者如此高的评价,何雨柱心中暖流涌动,却更加清醒。

他坦然说:“宋老,您言重了。这份草案,不过是我基于自身的浅薄认知,结合西南基地的燃眉之急,尽一份微薄心力,梳理出的一个可能的解题思路。

纸上谈兵容易,真正的难关在落地验证。

它最多算是一块敲门砖,希望能为项目打开一扇门,提供一点启发和方向。”

他话锋一转,“而且,宋老,您比我更清楚,要将这纸上的路径图变成西南那片土地上的现实,绝非我个人,或者轧钢厂那个小小的实验室能够独立完成。

草案里提到的每一个环节——从特定区域的地质勘探、极端环境样本的获取与安全运输,到高规格的加速模拟验证平台的建设、大规模菌种筛选和培育所需的大型精密设备与专业人力支持……

每一项,都需要国家层面强有力的协调,需要多个核心部门、多个顶尖领域的专家团队通力协作,投入难以估量的资源。

我这点思路,只是勾勒了一个轮廓。

真正要筑起这座堡垒,强大组织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的支撑。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唯有融入集体,方能发挥些微作用。”

宋老听完,脸上更添几分深沉的认同,心中感慨万千。

“说得好!思路清晰,头脑冷静,不居功,不冒进,更懂得依靠组织!”

老者用力地点着头,“何雨柱同志,你这微薄之力,恰恰是撬动这座大山最关键的支点!你只管放心大胆地去细化你的验证方案,去实践你的思路!

需要什么资源支持,需要协调哪个领域的哪路神仙,你列出来!剩下的,交给我们!我这把老骨头,还有点分量!这把钥匙你递出来了,开锁的力气,国家有的是!

我们这些老家伙,还有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同志们,就是要把你这好思路、好框架,变成实实在在保卫国门、支撑国运的国之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