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20章 受制于人?那就打破它!从设计到螺丝钉,全攥在自己手里!

第120章 受制于人?那就打破它!从设计到螺丝钉,全攥在自己手里!(1 / 2)

何雨柱被他这顿高级的“捧哏”逗笑了,端起酒杯:

“行了行了,少拍马屁。赶紧吃,鸭子凉了膻气。基层工作不容易,你有心为民办事,方法上多琢磨琢磨就行。来,喝酒!”

王大牛咽下最后一口烤鸭卷饼,嘿嘿一笑,往前凑了凑,带着点得意:

“柱子哥,跟你汇报个事儿!上头发话了,我呀,这肩上可能要加加担子了!”

何雨柱嘴角也翘了起来:“哦?加担子?好事儿啊!是转正了还是往上挪了?我就说你小子这身板,光巡街屈才了!”

“嗐,具体还没定,但意思差不多是去管更大一片儿,带个小队啥的。”王大牛搓着手,脸上笑开了花,“这事儿能成,真得多亏了你!”

“我?”何雨柱一脸你别瞎扯的表情,“我个厨子,能帮你升官?扯淡呢。”

“柱子哥,你还真别谦虚!你忘了?你之前给我支的那些招儿!就那个……那个群防群治的点子!

我回去琢磨透了,跟所里、跟街道办都汇报了,还组织了几次试点,发动胡同里的积极分子、退休的老工人,搞信息通报,盯重点人,效果那是杠杠的!

上回那个谁家丢鸡,就是联防组的老李头先发现的线索!上面一看,觉得这法子好,既节约人手又提高了效率,还真的把治安隐患压下去不少!这不,就把这功劳算我头上了。”

王大牛说得眉飞色舞:“这民所联防的金点子,可是你柱子哥亲口教我的!还有整治贾张氏这出,要不是你给我定计,分析人心拿捏火候,我能这么利索地把这老虔婆的气焰打下去,还赢得街坊一片叫好?

所里领导都看在眼里,说我处理复杂情况有手腕了!你说,这升职,是不是你柱子哥推我上去的?”

何雨柱听着,但嘴上依旧不认:“少来!点子我给了是不假,但活儿是你王大牛干的,街是你跑的,人是你组织的。

是你小子脑瓜子灵光,能把我那点歪门邪道活学活用,干出了成绩。功劳是你自己的,甭往我身上安。”

“柱子哥,你这话说的……”王大牛心里暖暖的。

“不过嘛,”何雨柱话锋一转,“升职是好事!回头请客档次得提一提啊,光烤鸭可不够了!”

“那必须的!那个……柱子哥,升职这事儿定了,我就打算……打算把个人问题也解决了。”

“张铁梅?”何雨柱念了一遍。

“对啊,还能有谁!”王大牛忙不迭地说,“等升职的调令正式下来,就准备扯证摆酒!柱子哥,到时候你可必须得来!

坐主桌!份子钱……嘿嘿,我知道你不缺,但心意你得收着!你可是我王大牛命里的贵人!

工作上帮我升职,生活上帮我解决终身大事!柱子哥,你真是……太牛逼了!对兄弟,那是真仗义!”

何雨柱被他夸得有点不好意思,摆摆手,端起小酒盅:“行了行了,少给我戴高帽!什么贵人不贵人的,咱是兄弟!

你王大牛人实在,肯干,对街坊负责,升职是你应得的!

来,走一个!就为你小子双喜临门——升官发财娶媳妇儿!以后好好干,对得起这身衣服,也对得起铁梅!”

“干了!”王大牛激动地一口闷了杯中酒。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柱子哥这人,是真牛逼,对兄弟,也是真没得说!

……

时间过得很快,三周过去,何雨柱已经把菌种培养技术的培训做完了,

现在研究所的这批技术员,已经熟练掌握了使用争气床动态培养法,

进行菌种分离、纯化和扩增的理论技能,正在进行实操训练,重点应用琼脂平板和摇床优化培养条件。

基本上,争气床技术的推广应用,其实就等规模化量产了,申请技术指导和合作的信函如同雪片般向轻工业部研究所飞来——

从各地食品厂到医学院实验室,都渴望引进这套方法解决菌种难题。

是的,菌种培养工艺已正式定型,核心名称定为“争气-1型动态培养法”,其基础性在于建立了微生物提纯的标准流程,

开创性则在于用土法替代进口设备,如用血球计数板碎片估算菌数,解决了依赖昂贵仪器的卡脖子问题。

说到菌种扩大培养,这几个月,经过何雨柱和严所长、俞总工的多方努力,产量达到了令人惊喜的——日均千升级菌液。

可别小看这规模,传统静置培养法总产量不过百升,且活性低下;

“争气床”动态法却使菌种活性提升数倍,蛋白提取率翻番,这为营养粉生产奠定了根基,也为代糖计划提供了源头保障。

这让研究所上下喜笑颜开,加上何雨柱最初的那套“争气床”原型机,短短数月,已有十套完整培养系统投入运行,实操训练用的正是这一批。

还有一套给了何雨柱专项研究——他坚持要深化菌种优化,甚至这一套,是同时配置了高精度摇床和改良琼脂配方的,用于探索极端条件下的菌种适应性。

当然,这套设备不可能放回轧钢厂食堂了,研究所专门在何雨柱的临时办公室旁腾出一间无菌实验室,安置培养系统,好在这套东西占地不大,要不然这狭小空间还真难安排。

这间实验室提供了最严格的环境控制:恒温恒湿、紫外线消毒、防尘过滤系统,连何雨柱自己,进去都得换无菌服戴手套!

而何雨柱自己呢,这个月也同样充实,搞培训、做菌种、琢磨新点子、偶尔去找娄晓娥聊聊,或回轧钢厂给组员鼓劲。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都非常顺利。

这天何雨柱刚从无菌实验室出来,就见俞总工步履匆匆地穿过走廊,眉头拧成了疙瘩。

“柱子,你来得正好!快,跟我来!”俞总工一把拉住何雨柱,将他带到小办公室。

他深吸一口气,指着桌上——那是一份某兄弟单位申请进口中型发酵罐的报告。

“你看看这个!为了这台罐子,报告打了整整半年!外汇批不下来,真是急死人。

人家是青霉素菌种改良项目,眼瞅着就要出成果了,现在……怕是要黄了!真让人心疼啊!”

他推了推眼镜,“和国外相比呢?这种标准设备,跟买锅碗瓢盆一样方便!可对咱们来说?”

他苦笑一声,“每一台都是求爷爷告奶奶才能弄来的金疙瘩,比命还贵!”

办公室陷入短暂沉默。

窗外,远处高音喇叭隐约传来“自力更生”。

1964年的龙国,正憋着一股劲要冲破封锁,可国外的铁壁却异常坚硬——技术落后、设备匮乏、外汇枯竭。

多少人夜以继日地钻研,像何雨柱那样用土法造玻璃、改记录仪,可“最后一公里”的鸿沟,总在放大生产这一步将人死死拦住。

俞总工摘下眼镜,语气满是无奈:“柱子啊,不光是没设备要命!更揪心的是,咱们没有自己的设计制造本事。设备来了,坏了谁修?参数怎么调?工艺怎么放大?全凭经验蒙!多少好菌种、好想法……”

他声音带着痛惜,

“就像所里那些活性翻倍的菌液,就像你搞定的代糖蓝图——全卡死在这最后一公里!

守着一座微生物金山,却只能用手刨、用肩扛,效率低得……让人心焦啊!”

何雨柱脑海中闪过争气床的竹篾架子、土法玻璃,还有王大牛那句“人得争气”的糙话。

“俞总工,争气床解决了从无到有,让菌娃娃能活下来。可要真正挖出这座金山……”

“光靠求来的金疙瘩不行!咱们得有自己的——标准化、可放大的通用平台!”

“受制于人?那就打破它!从设计到螺丝钉,全攥在自己手里!”

……

又是一个周日清晨,六点四十二分起床,南锣鼓巷四合院里静悄悄的。

何雨柱特意用凉水洗了把脸,精神抖擞。

这过去一个多月,从争气床突破、琼脂难题、土法玻璃记录仪到整治贾张氏、糖果厂出谋划策,桩桩件件都透着股“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劲儿。

今天,又到了那个“神秘时刻”。

他屏息凝神。

内心默念:“系统,抽奖!”——这已经成为他每周日雷打不动的“精神早茶”,带着点小小的期待和仪式感。

《发酵工程原理》(经典版)、《生物过程设备设计与选型》、雅克·莫诺(JacquesMood)1949年论文《微生物生长动力学研究》法文原版及系统翻译注释版】

何雨柱只觉得脑子“嗡”的一下,感觉多了不少东西!

前两本厚实的大部头书名,他隐约有点印象,似乎是“前世”某个角落里听过的业界“圣典”。

但这第三份奖励,尤其是看到“雅克·莫诺”、“1949年”、“微生物生长动力学”这几个词,再看到系统贴心无比地附带了翻译和密密麻麻、深入浅出的注释,一股巨大的惊喜和暖流瞬间冲上头顶!

“我的老天爷!这……这可是真家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