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四合院:从厨艺精进些许开始 > 第111章 迎着傍晚的风,那叫一个意气风发。

第111章 迎着傍晚的风,那叫一个意气风发。(1 / 2)

下午头,日头偏西,何雨柱蹬着那辆二八大杠,后座儿布兜子里,装着他的“宝贝疙瘩”——俩玻璃瓶。

他心里盘算着说辞,一路紧着蹬,到了这鼎鼎大名的协和医院。

一进那大楼,一股子呛鼻又熟悉的消毒水味儿就冲了过来。

四下里安静,医生护士们脚步匆匆,眉宇间都带着一丝疲惫。

墙上贴着“救死扶伤,实行…………”的标语,红底白字,格外醒目。

何雨柱心里那点因争气床生出的得意,立刻收敛了大半。

“这地界儿,规矩大,能人多,”他暗自提醒自己,“这儿的人,信的是真才实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光靠耍嘴皮子可不成。”

他规规矩矩打听着找到检验科,敲门,得到允许后才进去。

一个五十来岁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的男人,他正伏在一台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显微镜上,旁边还堆着几摞厚厚的检验单。

听见动静,他抬起头,目光透过镜片平静地看过来。

“您就是张主任吧?”何雨柱赶紧上前半步,“我是第三轧钢厂的何雨柱,娄振华娄叔让我来向您请教。”

他故意用了请教二字,既点明了引荐人,又把姿态放低,显得虚心,符合这年头尊重知识份子的风气。

“嗯,何雨柱同志。坐。”张维民主任指了指旁边一张的木头凳子,语气平稳,没什么热络劲儿。

他随手将桌上的一份文件合上,何雨柱眼尖,瞥见抬头好像是关于“链霉素临床供给情况汇报”的字样。

“振华电话里说了,你需要琼脂,搞菌种分离?”

“对对对!张主任您明鉴!

就这事儿卡着我们脖子呢!您看,我们那土法子上马的‘争气床’,”

他双手比划着,“培养菌种是好使,长得快!可现而今就跟那大锅乱炖似的,好菌赖菌全搅和在一块儿,分不出个上下高低了!”

张主任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无奈:

“琼脂的作用是分离纯化,我懂。

但这东西,我们检验科也是按计划配额使用,培养致病菌、做药敏试验,都指着它。

现在很多检查,比如结核菌的培养,就因为一些培养基成分卡脖子,确诊慢,耽误治疗啊。”

他顿了顿,看向何雨柱,“我必须确认,你的用途是严肃的,能真正解决生产或民生问题,而不是浪费宝贵的、需要外汇才能换来的科研物资。”

“果然,医院也难。”

何雨柱心里一凛,立刻抓住了对方话语里的关键——“卡脖子”、“耽误治疗”、“外汇”。

这让他对自己的“争气床”思路更添了几分底气,这不仅仅是搞点营养粉,也是在打破另一种形式的封锁。

他面上不露怯,反而顺着这话头:“张主任,您说的太对了!正因为知道这东西金贵,来之不易,我们才更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能糟践!

我们搞这个,就是为了能让厂里几千工友吃得稍微好点,身体底子打扎实点,这也是为了生产建设出力!您请看——”

他边说,边小心翼翼解开布兜,将两个玻璃瓶轻轻放在桌上。

“您先瞧左边这瓶,”他指着那瓶浑浊沉寂的,“这是我们用老法子弄出来的,死气沉沉,效率低得急死人。”

紧接着,他声音带着自豪,指向右边那瓶均匀悬浊的:“您再重点看这个!这就是争气床里出来的!

您看这状态,活菌数量,比老法子高出几十上百倍!这就是因为我们想办法让它动起来了,吃饱了氧,跟上了劲儿!”

张主任的身体明显前倾,拿起右边那瓶菌液,对着窗户光仔细看了又看,

还用手指轻轻弹了弹瓶壁,观察菌液的悬浮状态,眼神里多了些惊奇和专注。

“嗯……活性确实惊人。”他放下瓶子,语气明显松动了不少,

“但这只是解决了有无和多少的问题。

接下来,如何从这海量的菌群里,把真正具备你需要的特性、也就是最能干的那株菌找出来,并保证它的纯粹,才是见真章的时候。”

“火候到了!”一听这话,何雨柱捕捉到对方态度的转变,心里一喜。

他知道,接下来不仅要展示成果,更要展现潜在的价值,让对方觉得自己是个有远见的实干家。

“太对了!张主任,您这可是金玉良言,点醒梦中人!”

何雨柱适时将那份简要报告递过去,

“所以我们才急需琼脂这块点金石啊!您看我们这项目,是响应号召,搞豆渣综合利用,生产营养粉,实实在在想给工友们碗里添点油水!

往远了说,这菌种纯化了,工艺摸透了,未来保不齐就能在更紧要的地方,比如……改良某些生产菌种,间接支援像您刚才提到的,那些被卡脖子的领域!

我们每一步都走得小心,哪敢瞎胡闹呢?”

他解释说:“不瞒您说,张主任,我琢磨这事儿,就跟我们厨行里吊高汤、发老面一个理儿!

想汤鲜,就得把好材料里的精华熬出来;想面发得好,那老面引子必须得纯正,不能有杂味儿。

琼脂,就是帮我们提纯这老面引子!有了它,咱才能把那最旺实、最纯净的菌种引子分出来,这营养粉的质量,乃至将来可能的发展,才算真正扎下了根!”

张主任翻看着报告上清晰的数据、手绘的示意图,尤其是听到“营养粉”、“间接支援”、“打破卡脖子”这些时,他脸上有了些许的热切。

“何雨柱同志,”他放下报告,“你这套方法,好!设备看起来是土,但思路是活的,原理抓得准,效果更是实实在在!

用琼脂完成这最关键的分类提纯,确实是画龙点睛之笔!”

何雨柱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

“琼脂嘛……”张主任沉吟片刻,“行!我想办法,从我们科的备用配额里,给你协调一批!

支持你们这样立足现有条件、敢于创新、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革新,也是我们医疗卫生战线义不容辞的责任!”

“哎哟!那可太感谢您了!张主任,您这可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何雨柱立刻表示感激。

“人情要做到位,更要让对方看到持续交往的价值。”

何雨柱心思电转,知道这时候不能光感谢,要展现出对方投资的价值。

果然,张主任话锋一转,身子都探过来了一些:“不过,小何啊,你这套动态培养的思路,对我这边的工作,启发太大了!”

何雨柱立刻露出愿闻其详的专注表情:“您请说?我们这土法子,还能对您这边有帮助?”

“何止是有帮助!我们临床检验,经常遇到些生长特别缓慢或者条件苛刻的病原菌,按部就班地培养,耗时太长!

病人等着确诊,病情不等人啊!有时候就因为培养时间赶不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我们看着心里也急!”

他指了指刚才合上的那份文件,“就像有些结核菌的培养,如果能有办法让它长得快一点,早点确定用药方案,那能救多少人?

你这争气床的思路,这动起来的巧劲儿,是不是也能用在我们这微生物检验上,搞个快速检验床?”

“成了!而且是超出预期的大成功!”何雨柱心花怒放,这不仅是解决了琼脂,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领域的大门。

但他面上只是恰到好处地露出惊喜:“张主任,您这思路……太高了!把我这点土办法一下子拔高了!

交流可不敢当,是我应该向您和科里的专家学习,汇报我们的具体做法!

能有这个机会,为我们自己的医疗卫生事业出点力,我求之不得!”

张主任重重地点点头:“好!那就这么说定了!改天,我组织一下科里负责微生物检验的同志,你过来给大家讲讲!

还有,药研所那边我也有几个老朋友,他们搞抗生素菌种选育,对菌种纯度和活性的要求,比你这营养粉只高不低,你们肯定有共同语言!”

最后,他拿起笔,熟练地写了一张条子,盖上章,递给何雨柱:

“拿着这个,去找后勤科的老周,他会把琼脂给你。以后在菌种培养这块,遇到什么难题,或者需要些不那么常见的培养基成分,只要咱们协和有的,轧钢厂离这儿也不远,你直接来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