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一次“播种”(2 / 2)

“破棉被加灯泡,听着寒碜,可这里头棉絮的厚度、锡纸的反射角度、灯泡的功率和悬挂位置,那都是试出来的‘火候’,差一点,温度就稳不住。”

他像在食堂后厨讲解怎么掌控炒菜火候一样,

把一个个看似简陋的设计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反复试验的经验教训,讲得深入浅出,生动无比。

“咱们搞这‘争气床’,不是为了替代进口货,是为了在现有条件下,给咱们自己蹚出一条能走通的路!所以,培训也得按这个路子来——”

他目光扫过全场,提出了自己的“三步走”培训计划,俨然一副“总厨安排宴席”的架势:

第一步:“备料”——

针对各厂矿、研究所即将负责制造仿制设备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

“先教会他们怎么挑食——哪些零件能用,怎么改;哪些料必须达到什么标准,绝不能凑合。就像好厨子得先识货,差一点的黄瓜做不出顶好的拍黄瓜。”

第二步:“掌勺”——

针对未来负责操作和维护设备的一线人员。

“再教他们怎么控火候——机器怎么调试、日常怎么维护、常见小毛病怎么自己动手修。就像炒菜,光有锅和勺不行,得知道啥时候用大火,啥时候得转文火。”

第三步:“调味”——

针对科研单位的设计人员和高级技工。

“最后才是带着他们一起琢磨新菜——怎么根据不同的菌种特性、不同的培养需求,对现有设计进行微调甚至再创新。就像老师傅教徒弟,最终是要让他们能自己创出招牌菜。”

他没问“大家觉得怎么样”,而是直接定调:

“图纸、参数、注意事项,我连夜赶出来了,就在这儿!”他踢了踢脚边的帆布包,

“散会就复印,人手一份!看不懂?随时来问!随时奉陪!”

这魄力,这担当,让底下原本还有些隔岸观火的人,眼神都变了。

最后,他走到严所长和俞樾声面前,不再是汇报,而是协同作战的姿态:

“厉所,俞总工,培训场地,麻烦分成三块:一个配菜间,堆满零件让他们可劲儿造;

一个厨房,摆上几台样机随便他们拆装;

一个雅间,安静,方便咱们琢磨新菜谱。”

他顿了顿:

“咱们这争气床是道硬菜,但想把这桌席面撑起来,还得有两样调味品——

一个是能看清菌娃娃是哭是笑的玻璃窗——简易监测装置,一个是能记清楚它们每天长几两肉的好账本——便捷数据记录。

这两样,恐怕得劳您二位多费心,组织人手快点搞出来。”

严所长看着何雨柱,看着这个用厨子逻辑把复杂培训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年轻人,

重重一拍他肩膀,所有赞赏尽在不言中:

“就按你说的办!全所资源,随你调配!”

会议结束。

人群散去时,不再是之前的观望和怀疑,而是带着明确的任务和隐隐的兴奋。

会议室里只剩下何雨柱和几位所领导。

表面的热闹褪去,何雨柱心里那根一直绷着的弦,却丝毫没有放松。

他脸上还挂着刚才那混不吝的笑,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这帮文化人,客气是真客气,可搞不好,今天这热热闹闹的会一散,回头就该把争气床当个稀罕景儿,锁进资料柜里吃灰了。”

何雨柱太清楚了。

这年头,多少好技术、好点子,不就是死在没完没了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上?

报告写得花团锦簇,会议开得热火朝天,可到了底下,要么是看不懂那些曲里拐弯的技术名词,要么是缺这少那动不了手,最后全成了纸上谈兵。

他想起轧钢厂厂里好不容易弄来台进口机床,老师傅们当祖宗供着,操作规程写得密密麻麻,谁都不敢轻易上手。

结果呢?机器稍微出点小毛病,全厂抓瞎,最后还得花大价钱请外国专家来修,人家还爱搭不理。

“绝不能让争气床走这条老路!”

他搞出这东西,不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更不是为了给研究所添个摆设。

他是真真切切看到了红星厂王厂长那样的人,为个摇床急得嘴上起泡;

是想到了轧钢厂几千号工友,等着营养粉能实实在在改善伙食;

是憋着那股被外国人卡脖子的气!

“技术这东西,就像炒菜,光看菜谱不动锅铲,一辈子也学不会。”

他暗自思忖,

“必须得让他们亲手摸到零件,听到机器转起来的声音,闻到菌种培养成功那股味儿!

得让他们觉得,这玩意儿不是啥高不可攀的精密仪器,就是他们车间里、实验室里,自己能摆弄出来的家伙什!”

所以他刚才才那么蛮横,直接把培训分好工,把实物拍出来,把丑话说在前头。

他就是要打破研究所可能存在的按部就班、理论先行的习惯。

时间不等人,国家的需求不等人,兄弟厂的困境更不等人!

“图纸画得再花,不如一个零件实在;道理讲得再多,不如亲手装一台。”

他瞄了一眼脚边那个鼓鼓囊囊的帆布包,里面除了图纸,还有他特意带来的几套关键零件样品。

“等会儿就得跟俞总工说,第一批参加配菜培训的人,走的时候,每人必须带一套核心零件回去!

照猫画虎,也得先有个猫样子!”

他甚至想到了更远一步:“光是教会他们造和用还不行,还得让他们会变。

不同的厂子,条件不一样,需求不一样,就像炒菜得看客人下料。

研究所这帮大拿,脑子活,见的世面多,得把他们这股劲儿调动起来,一起琢磨怎么给争气床升级换代,怎么让它适应更多口味。”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培训,在何雨柱看来,这更像是一次“播种”。

他要把“自力更生”、“土法上马”的种子,连同这台“争气床”的具体种法,一起深深地、

扎实地埋进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技术人员心里,让他们带回去,在各自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想到这里,何雨柱收敛了心神。

他转向俞樾声和厉所长:

“俞总工,厉所长,培训的章程定了,咱们就抓紧动起来。

我建议,第一批配菜的学员,结业的时候,每人带一套核心零件和组装说明走。

咱们要的不是他们回去写报告,是要他们厂里的床子,尽快转起来!”

……

而这个时候,随着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连夜刻印的资料散发出去,

以及王副局长“边学习边试点边推广”的指示下达,

一些急需微生物技术突破的单位也接到了关于何氏一号恒温摇床的简要通报和核心原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