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搂草打兔子………嘿!”他猛一拍大腿,
“蒸!先用大蒸笼给它来个定骨,把形锁住!然后再分批下锅,用那喷火的灶头,滋啦一下快速过油!表面焦脆,里头还是嫩的!油温要高,时间要掐得准,跟打仗似的!”
他仿佛看到了流水线操作的雏形,这法子能最大程度利用现有条件。
一旦成了,这不仅是给厂里添道硬菜,更是他这个厨子,在这清汤寡水的年月里,对素食荤做这门古老手艺的一次硬核突破!
让豆腐豆渣嚼出肉味儿来,还能成百上千份地做,这要是传到四九城的饮食行当里……嘿!他何雨柱的名头后头,怕是要挂上“创新”俩字儿了!
想到这儿,何雨柱又有点牙疼,
“嘿!我何雨柱,堂堂谭家菜传人,红星轧钢厂食堂头把勺!
如今倒好,跟这些豆子面筋较上劲了,像个食品厂的技术员!
祖师爷要是知道他的徒子徒孙在这琢磨怎么让豆腐棍儿嚼着像排骨,还弄什么标准化,怕是要气得从牌位里蹦出来,赏我两个大耳刮子!啧……”
正琢磨着,马华探头进来:“师父,李主任让您去他办公室一趟,说有事儿。”
何雨柱应了一声,拍拍手上的灰,心里嘀咕:“准是闻着味儿又来催进度了。得,正好把这点难处跟他念叨念叨,要点政策。”
怎么要到政策?他突然想到,后世有个叫雨田军的营销大师的话术套路。
拿到这儿,绝对是降维打击,碾压式的。
他摸起记录本,走向李大海办公室。
李大海正对着月底伙食超支的报表嘬牙花子,何雨柱推门进来。
未等李主任开口,何雨柱先开口了,不是往常的腔调,“主任,耽误您几分钟,跟您做个素肉排骨项目的阶段性复盘。”
李大海一愣:“复……复盘?”
“对!”何雨柱把记录本“啪”地摊开,手指点着上面:
“第一,成本效益。经过我们三轮配方优化,目前单块素排骨的物料成本,已控制在0.03元。对比食堂采购的带骨猪肉,同等分量成本约为0.35元。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实现了成本降低91.4%的突破性进展!”
李大海的烟差点烫到手:“多……多少?九成多?!”
“第二,产能与效率瓶颈。”何雨柱毫不停顿,伸出第二根手指,“当前纯手工模式下,四人小组日最大产能是72块。
但根据初步品尝反馈的需求侧数据推算,若在全厂推广,日需求保守估计在1500块以上。
这意味着我们面临产能缺口高达95%以上的严峻挑战!”
他接着抛出更具体的痛点:
“人工揉制面筋环节,占用了总工时的45%,是效率的最大瓶颈。
酱汁风味稳定性,受厨师当日状态影响,批次间口感差异波动范围达到±15%,严重影响了产品的一致性。”
李大海已经听傻了,张着嘴忘了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