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噌”地站起来,激动得直搓手:
“学习小组!好!这名头太好了!正合适!我回去就跟指导员汇报!真要批下来,我第一个推荐你当这个骨干!必须的!”
何雨柱心里乐开了花:
“齐活!这把借灶烧火,成了!王大牛这口公家灶,火力旺,规矩硬。我这点私房菜往里一炒,嘿,滋味立马就不一样了。”
往后在这大院,乃至这片胡同,咱也算多了层身份,行事更方便。
正美着呢,王大牛一巴掌又拍他肩膀上,豪气干云:“放心!柱子!这事儿包哥身上!”
何雨柱顺势,低声问:“王大牛,那……那要是真学了,能……能让我摸摸枪不?就摸摸,学学咋擦枪油?我保证,就跟爱护我那套炒勺一样,给它伺候得锃光瓦亮!”
这念头,可是他两辈子攒下的馋虫。
王大牛先是一愣,随即大笑:
“哈哈哈!瞧你那点出息!擦枪?行!真批下来,老子亲自教你!
保管让你把那五六式擦得能照出人影儿!不过子弹可没你份儿,那是铁纪律!”
“哎哟!多谢大牛!”何雨柱心里那叫一个美,仿佛已经闻到了枪油混合钢铁的香气,比刚出锅的红烧肉还勾人!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这要是能摸上真铁……嘿,这趟穿越,值了!”
又是到九点多,送走一步三晃、哼着军歌的王大牛,何雨柱插上门,兴奋劲儿还没过。
第二天早上,兴奋劲儿未消的何雨柱来到后厨。
他麻利地安排好切菜、备料和灶台事务,让徒弟马华盯着火候,
自己却没有上灶,而是找了个靠窗的安静角落,搬来个小马扎坐下,摸出半截铅笔和一张皱巴巴的稿纸,开始写报告。
根据昨天和王大牛的热络交流,以及自己在食堂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何雨柱琢磨出一个能立马见效、还能让全厂工友都尝到甜头的东西。
毕竟,像军民联防学习小组那样的大计划,得等王大牛汇报审批,少说也得十天半个月,而他现在急需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来垫底儿,好证明自己这“食堂骨干”的名头不是白叫的。
搞什么新式大锅菜或引进洋设备?那玩意儿太费劲,没准还得惊动厂领导批条子,万一搞砸了,反倒显得他好高骛远。
因此,他准备从素肉排骨下手——成本低得跟白菜价似的,还能省下大笔猪肉开销,让工人们吃得健康又管饱。
这玩意儿,简单易做,后厨现成的家伙事儿就能上手,熬一锅老汤底子煨进去,滋味儿就出来了,保管比真排骨还勾人馋虫!
作为食堂里解决荤腥不足的“秘密武器”之一,素肉排骨在何雨柱脑子里已经琢磨了一阵子了。
简单来说,素肉排骨就是将黄豆渣、湿面筋按特定比例混合揉捏,塑成排骨形状,再裹上薄薄一层五香粉调制的肉味粉,最后投入精心熬制的老汤中煨煮入味。
当黄豆渣的纤维感、面筋的嚼劲和老汤的浓郁香气完美融合时,就能产生足以乱真的肉感,这种现象堪称素食界的点石成金。
何雨柱要做的,就是应用这一原理来变肉。
素肉排骨具有成本低廉,原料易得,制作简便,健康管饱,且能极大节省宝贵的猪肉指标等优点。
当然,素肉排骨的制作也有讲究,针对不同的排骨部位和口感需求偏软糯或偏筋道,需要调整黄豆渣与面筋的比例、揉捏的力度以及煨煮的时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其中何雨柱最看好的,是模仿肋排的形态。
这种“排骨”形态小巧,易于入味,因为形态和口感最接近大众认知的排骨,是食堂大锅菜中最具欺骗性也最受欢迎的类型。
而何雨柱准备做的,是肋排形态的素肉排骨的优化版,重点在于老汤底料的配方和煨煮火候的控制。
这老汤底料,是他结合了川菜红汤和北方酱骨汤的精华,在重生前就反复试验过的秘方。
优化版的素肉排骨除了具有普通版一样的“肉感”之外,还解决了普通版容易出现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