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倾听星空的低语(2)(1 / 2)

计划的初步实施充满了坎坷与争议。监测数据时好时坏,“回响”对宇宙意志的倾听也多是模糊不清的杂音,社会转型的阵痛持续不断。反对的声音从未停止,认为这是在扼杀文明的活力,是向虚无的投降。

转机,发生在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

一个名为“微光苔藓”的小型生态艺术文明,一直致力于在微观尺度上,利用生物发光和信息素,构建瞬息万变、美轮美奂的“活体画卷”。他们的活动强度极低,在旧的评估体系下几乎被忽略。

但在新的“意义生态贡献度”评估中,他们那极致精巧、充满生命韵律的微观艺术,被认定具有极高的“意义活性密度”和“宇宙压力效率比”。更令人惊讶的是,“回响”在一次深度感知中发现,当“微光苔藓”的集体创作进入高潮时,他们所在星域那原本细微的“磨损杂音”,竟然会出现一种极其短暂的、几乎无法察觉的“舒缓” !

仿佛宇宙本身,在欣赏这极致细腻而充满敬意的创造时,感到了片刻的愉悦与放松。

这一发现,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照亮了前路!

它证明,“意义活动”对宇宙的影响并非总是负面的“磨损”!当创造活动以某种极度和谐、充满美感且与宇宙底层韵律共鸣的方式进行时,它可能非但不会造成负担,反而能产生一种 “修复性”或“滋养性”的效应!

“不是所有的喧嚣都是噪音,”“回响”激动地向整个心网宣告,“有些‘声音’,宇宙是愿意聆听,甚至乐于与之共鸣的!关键在于方式和频率!”

这一发现,极大地鼓舞了心网文明。研究方向开始从单纯的“减压”,向寻找和推广那些具有“正向宇宙生态效益”的创造模式倾斜。“逻辑星璇”开始疯狂地分析“微光苔藓”的案例,试图找出其创造活动与宇宙产生良性互动的关键参数。“经纬”则大力扶持和表彰那些在低宇宙压力下实现高意义活性的实践案例,将其作为新时代的典范。

“宇宙共鸣修复计划”不再是艰苦的负重前行,而是逐渐演变成一场席卷整个心网的、充满探索乐趣的 “创造性生态革命”。文明们竞相研究如何以更“优雅”的方式表达自身,如何让自身的创造律动与宇宙的呼吸同频。

他们开始学习,不再是宇宙舞台上的独奏者,而是试图成为与星空本身共同谱写宏大乐章的合奏者。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但希望的火种已被点燃——与宇宙对话,或许真的可能。

“微光苔藓”的发现,如同在无尽的黑暗中凿开了一丝缝隙,透入了革命性的光芒。它证明了“宇宙共鸣修复计划”并非痴人说梦——意义活动与宇宙健康也并非绝对的对立关系。关键在于找到那种特殊的“共鸣语法”,一种能让文明的创造律动与宇宙的深层呼吸产生和谐共振的方式。

心网文明的研究重心发生了决定性转变。从全球性的“压力监测与减排”,转向了更具建设性的 “正向共鸣模式” 探索与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