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庆功宴会(2 / 2)

“你父亲研究的齿轮钢很重要,他有这方面儿的专长,是我们搞齿轮的法宝。”

仲昆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追问道:

“你今晚提到了航空发动机的齿轮,它的利润有多大?”

毕庶模微微颔首,解释道:

“利润肯定相当大。不过,航空发动机配件是军工产品,我们厂研发以后,也是转到军工厂生产,我们生产不了。但其他方面的产品是有的,我回去以后找到及时通报你。”

2.27 酬谢毕庶模

次日,班前会现场格外热闹,这是近期人员最全的一次,唯独仲伟缺席。离上班铃声响还有一段时间,廷和便提前召开了班前会。他从办公桌抽屉里拿出日记本说道:

“今天班前会谈三件事,先说第一件事。金华来的毕师傅,他为我们厂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怎样报答他,大家议一议。”

仲昆立刻接过话茬:“在金华,我们已经送了一台日产电冰箱和一些礼物,再送东西有些重复,而且他也不好带。不如送点现金。”

廷和点了点头:

“这一点,你和你哥哥想到一块儿去了。他让我今天提一千元现金你转交给,你看怎么样?”

仲昆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那最好。”

看似平静的对话背后,却仿佛涌动着看不见的暗流。关于毕庶模的答谢、仲昆的种种表现,还有航空发动机齿轮背后潜在的利益,一切都像一团迷雾,让人看不清真相,而这个家庭和工厂的故事,也在这复杂的局面中,悄然走向未知 。

廷和目光扫过每一位人,缓缓开口:

“第二件事是生产任务,咱们目前一个班作业,受机床限制,每天最多生产60件齿轮。所以,12月16号前这10天,得生产600个齿轮。要是16号之后新来的技工和徒工能上岗,咱们就开夜班,两班倒每天能生产120件齿轮,这样这个月就能生产2000个齿轮。春节前1月份再生产3000个齿轮,春节前完成5000个齿轮的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

话音刚落,办公室里响起回应声,“有信心!”“保证完成任务!”大家目光坚定,脸上满是不服输的劲头。廷和看着大家高涨的积极性,欣慰地说:“谢谢大家的表态。这第三件事,就是工人培训。我已经安排仲昆明天回城里聘请3个技术工人,再从村里招聘5个徒工。新工人进场后,大家一定要搞好团结,做好传帮带,让咱们的技术和经验代代相传。”

廷和说完,耐心询问大家是否还有问题。这时,刘大军站起,他声音洪亮:“我昨天拿着吴宏的一张图纸,对照着滚齿机研究,发现滚齿机加工后的参数与图纸上齿形一栏的参数差别不大。但要是出现差别,该怎么调整滚齿机来消除呢?能不能请毕师傅教教我?”

仲昆反应迅速,立刻回应:“这没问题,班前会结束,我马上带毕师傅过去。”

班前会议结束,廷和匆匆来到村委李会计处,提取1000块钱现金。回到厂里,他当着毕庶模的面,将钱交给仲昆。仲昆接过钱,转身递给毕庶模,诚恳地说:“这是我父亲的一点儿心意,你千万要收下。”

毕庶模连忙摆手拒绝:“我已经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哪能再收你们的钱?”

仲昆握住毕庶模的手,执意道:“父亲让我把钱转给你,就是怕你当场拒绝驳他面子。你不收,父亲心里不安。”说着,便将钱塞进毕庶模的口袋。

车间里,机器轰鸣声不断。仲昆陪着毕庶模来到滚齿机旁,此时刘大军正专注地加工一个齿轮,看到毕庶模走来,他迅速停下手中的活儿,恭恭敬敬地给毕师傅行了一个鞠躬礼。

毕庶模和蔼地笑了笑,语气亲切:“不用这么客气,有什么问题尽管提。”

刘大军赶忙从机床上拿起图纸,解释道:“我昨天把吴宏的加工图拿来对照,齿形栏标明的参数和我加工的数值一样。要是出现误差,该怎么调整机床呢?”

毕庶模认真听完,点头说道:

“你理解得没错,你操作的这台机床是新出厂的,自带的滚刀已经调整到和这个齿形参数一致。但要是滚刀用久了,参数就会出现误差,这时就需要调整滚刀的倾斜度和进刀量。”

说着,他走上前,在滚齿机上熟练地操作示范,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都细致入微。刘大军目不转睛地盯着,不时点头,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要领 。

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渐渐远去,毕庶模与仲明的脚步又停驻在车床前。金属切削的寒光中,毕庶模用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抚过车床操作台,缓慢地对晓芬说:

“车床车齿论与车其它的部件一样,没有参数要求。只要按照图纸标明的尺寸加工就行了。”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晓芬认真地点头,将这些经验之谈默默记在心里。

从加工车间出来,冬日的冷风裹着车间里的机油味扑面而来,两个人裹紧棉衣,又朝着铸造车间走去。推开铸造车间的大门,热浪裹挟着砂型的气息迎面而来。毕庶模的眼神瞬间被吸引,他紧走几步,仔细观察着精密铸造制作砂型的每一个步骤,从工匠们熟练地调配型砂、压实造型,到中频炉中通红的铁水翻涌,最终浇筑成毛坯,他的目光未曾有半分移开。

“你们的这套工艺太好了,值得推广。”

毕庶模的语气中满是赞叹,“我们厂除了大型齿轮,是在铸造厂铸造出来的。小齿轮一律是用钢材加工,用很粗的圆钢,在车床上用车刀车出齿轮坯料再加工,即浪费材料,又费工,因此成本较高。特别是形状不规则的齿轮,加工难度更大。如果用精密铸造,只加工几个有用的界面,那就省大事了。”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着,仿佛已经看到了新工艺带来的巨大改变。

说着,毕庶模转头看向仲昆,

“仲昆,快把铸造车间的各道工序都拍上照片,我带回去好好研究研究。”

仲昆连忙掏出相机,随着一声声快门的轻响,那些精妙的工艺步骤被定格成珍贵的画面。时间在专注的交流与学习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觉便到了午饭时分。此时,廷和早已在餐厅的大圆桌旁等候,他搓了搓手,吩咐二姐:

“今天中午给毕师傅送行,做面条,咱们的老规矩。”

二姐笑着应下,转身进了厨房,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香气便弥漫在餐厅里。当毕庶模和仲昆走进餐厅时,二姐正端着大碗面条从厨房出来,面条上撒着翠绿的葱花,香气四溢。众人纷纷落座,廷和面带笑意,举起筷子说道:

“吃面条是我们送客人离别时的规矩。就是要用面条拴住客人的腿,以后常来常往。”

爽朗的笑声在餐厅里回荡,廷和接着说:

“我已让饭店老板叫了一辆出租车,马上就到了。吃完饭,你们就随出租车回城。毕师傅回去以后要经常和我们联系。我们有问题,也要及时向你请教,你一定要帮忙啊。”

“那当然了,杨厂长。我这次来,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多谢你的招待,以后有机会我一定来。”毕庶模双手抱拳,真诚地向廷和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