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星,“新希望一号”轨道船坞,“星槎”级轻型护卫舰首舰——“望舒号”的龙骨铺设仪式刚刚结束。
相比于地球“金乌”计划的庞然大物或“女娲级”巡洋舰的威严肃穆,“望舒号”的设计显得更为务实甚至有些简陋:
线条紧凑,装甲相对薄弱,武器系统以点防御和快速反应为主,但其引擎和传感器系统却相当出色,尤其优化了在希望星复杂引力场和频繁地质活动空域下的机动性与侦察能力。
李振邦站在观礼台上,看着船坞中那初具雏形的银色骨架,脸上并无太多喜悦,只有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希望星自行设计、利用本地资源(部分来自艰难保留下来的“希望蓝晶”配额和地球技术转让)建造的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战舰。
“我们不想挑战地球的权威,更无意脱离同盟。”他在随后的内部会议上对心存疑虑的殖民地议会成员说道,
“但我们不能将自身安全完全寄托于数光年外的援军。‘清理程序’的前哨信号大家都听到了,谁也不知道它们的打击会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到来。我们必须拥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保护自身家园的基本力量。”
“望舒号”及其后续姊妹舰,将被命名为“行星防卫舰队”,其核心使命明确而有限:
希望星近地空间防御、矿场及轨道设施护卫、灾难救援、以及必要时为地球主力舰队提供本地情报和辅助支援。李振邦严格将舰队定位为“防御性”和“辅助性”,避免刺激地球的中枢神经。
然而,在内部规划中,这支舰队的军官培养、作战条例、后勤体系完全独立于地球联军系统,只听命于希望星总督府(李振邦本人)。这是他对“星际理事会”争取到的自治权的具体运用,也是一道无声的防线。
潘多拉,“钢铁要塞”轨道平台。
这里的氛围与希望星截然不同。赵锐站在一座如同巨兽獠牙般外露的武装平台上,俯瞰着下方正在接受改装的三艘大型武装运输舰。它们原本用于运输矿石和重型设备,此刻正被加装厚重的附加装甲板、粗犷的激光炮塔和导弹发射巢。
“老子没那么多闲工夫从头造新船!”赵锐对着他的工程团队吼道,“把这些铁坨子给老子武装到牙齿!装甲要最厚的!火力要最猛的!速度慢点没关系,但要能扛能打!”
潘多拉的环境太过恶劣,兽潮、变异生态、乃至可能渗透进来的“清理程序”小型单位,都需要强大的即时火力应对。
赵锐对地球那套繁琐的舰队编制和作战流程嗤之以鼻。他的“要塞防卫军”空中力量,更像是一支强大的“飞行炮兵”和快速反应部队,强调单舰火力和生存能力,作战理念简单粗暴:
任何未经授权靠近“钢铁要塞”及重要资源点的飞行器,都将遭到饱和火力警告,若不退却,便直接摧毁。
他甚至秘密下令,基于“霸下”重型机甲的平台,开发一种能够短距突入大气层、进行轨道空降作战的强化型机甲,用于直接支援地面战斗或清除轨道威胁。其攻击性远非希望星的“望舒号”可比。
幽渊星,“倾听者”基地,隐藏船坞。
这里的“舰队”建设最为隐秘和奇特。没有公开的仪式,没有喧闹的改装。
在一个巨大的、利用天然洞穴改造的全屏蔽船坞内,数艘造型奇特、表面覆盖着高效吸波材料的小型飞船正在悄然成型。
它们没有任何标志性的武器平台,外形光滑而低矮,如同潜行在黑暗中的鳐鱼。其技术核心并非强大的火力,而是极致的情报搜集、电子对抗和隐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