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36章 庄周梦蝶道逍遥 荀况化性起伪争

第136章 庄周梦蝶道逍遥 荀况化性起伪争(2 / 2)

荀况亦为儒家大师,然其学说不拘门户,批判性地总结吸收了道、法、名、墨等各家思想,对儒家内部尤其是孟子的学说,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与重构。

其论与孟子根本对立处,在于“人性”之辨。孟子道“性善”,认为仁义礼智乃人性固有之“端”,只需扩而充之。荀子则断然倡“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况于学宫高坛之上,声如洪钟,语惊四座,“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此论石破天惊!直接将儒家道德的根基,从先天的“善端”转移到了后天的“化性起伪”之上。“伪”者,人为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教化与礼法约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礼法,并非孟子所言内心善端的自然流露,而是圣人为约束人性之恶、治理社会混乱而制定的外在规范与制度。由此,荀子极大地强调了后天学习、“积善成德”以及礼法制度的重要性。

其说虽仍以“礼”为核心,然此“礼”已非孔子所言之涵容温情的周礼,而是近乎法度,带有强烈的外在强制性与工具理性色彩。故荀子门下,乃出韩非、李斯这等法家集大成者与实践者,绝非偶然。

荀子之学,实为儒家面对战国乱世,为求“经世致用”而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与现实主义转向。其说在稷下学宫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其切中时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之道;反对者(尤其是孟氏之儒)则斥其背叛孔孟真传,堕入法家歧途。

天庭,文曲星宫。

文曲星君本体感应到人间儒家内部这场关于“性善”“性恶”的激烈争辩,星辉微颤。“孟子承吾善端,荀况察乎现实,皆有所见,然各执一偏。人道之复杂,岂是善恶二字可尽?然此争鸣,有益于儒学深化,且观之。”

一道温和的星辉,同时洒向孟轲与荀况所在之地,并非偏袒,而是助其思维愈发清晰敏锐。

西方极乐世界。

准提道人亦有所感:“荀况言性恶,近于我‘众生皆具烦恼障’之见;其重教化,亦合我‘勤修戒定慧’之路。此子之说,或可为佛法东传,预铺思想之阶。可令行者,稍加关注。”

“谨遵法旨。”

庄周与荀况,一者超然物外,逍遥于天地之间,将道家思想推向浪漫主义的顶峰;一者扎根现实,化性起伪,将儒家学说进行冷峻的现实主义改造。二者看似背道而驰,实则从不同方向,将百家争鸣的思想深度与哲学高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们的出现,标志着百家争鸣已从早期的学派创立与外部辩难,进入了内部深化、自我批判与理论重构的成熟阶段。思想的浪潮,并未因成熟而平息,反而因其深邃,激起了更为汹涌的波澜。

而这波澜之下,暗流涌动。法家之术已在秦国扎根,兵家之锋正撕裂山河,纵横之策搅动列国外交……一个需要更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整合与指导的时代,正在呼唤着最后的总结者与践行者。百家思想,即将迎来它们最残酷的试炼场——由法家思想武装到牙齿的、虎狼般的秦国,以及那位即将诞生的、要吞并六国、混一宇内的千古一帝。

洪荒诸圣的目光,已悄然投向了西方的咸阳城。昊天镜光流转,映照出一片肃杀之气冲霄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