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出函谷,紫气东来三万里,五千真言《道德经》化作一道玄黄功德之光,没入尹喜眉心。关令尹喜得此大道真传,如醍醐灌顶,昔日修行中诸多关隘豁然贯通,周身道韵流转,竟引得函谷关周遭天地灵气为之雀跃共鸣。他朝着老子离去的方向九叩首,旋即闭关潜修,誓要将圣人真传领悟透彻,日后开宗立派,光大道门。此乃后话,暂且不表。
那《道德经》虽授于尹喜一人,然其乃太上老君大道显化,蕴含无上道韵,成书之时引动的天道异象与功德玄黄之气,早已惊动了洪荒诸多大能,以及那些散落于人间、灵根深种、于冥冥中追寻天地至理的贤哲之心。
天庭,凌霄宝殿。
昊天上帝于昊天镜中观得老子传道之景,微微颔首:“太清师兄已布下道种。然,一花独放非春色,百花齐放春满园。百家争鸣之世,非一道可囊括。传旨宣化署‘心映司’,可依此前所定之策,于诸天贤哲心田之中,播撒启迪之念,因势利导,助其完善思想,然切记不可强行干预,更不可显露神迹,只可潜移默化。”
“臣等遵旨!”太白金星领命而去。旋即,数道无形无相、唯有大智慧者方能于梦境或灵光一闪中隐约感知的启迪灵光,自天庭悄然洒向南赡部洲各地,寻找着那些承载了气运与使命的“种子”。
西方极乐世界,八宝功德池畔。
准提道人亦观函谷之变,面色悲悯中带着一丝凝重:“太清道友已先行一步,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确是高妙。然,众生沉沦苦海,岂能只求超然物外?我佛门慈悲,正该于此思潮涌动之际,广传解脱之法。药师。”
“弟子在。”药师佛合十躬身。
“可增派‘慈悲行者’,不必再局限于战乱困苦之地。可往那稷下学宫旧址(齐)、曲阜杏坛(鲁)、乃至周室旧都洛邑,于那些博览群书、苦苦思索治国之道、人生真谛的士子学子之中,悄然传播‘众生平等’、‘慈悲喜舍’、‘因果轮回’之念。不必强求其皈依,只需种下种子,待缘法成熟,自有开花结果之日。”
“谨遵法旨。”又一批佛门行者,化作游方僧、苦行头陀、乃至博学的隐士,悄然融入中原士林之中。
幽冥地府,平心殿。
平心娘娘漠然注视轮回运转,忽而开口,声彻九幽:“老子传经,天道显化,百家之气运已开始扰动轮回。传令十殿阎罗,凡有身负大气运、大智慧之贤哲转世,其功德簿须加倍留意,记录其思想言行对人间秩序之影响,以为将来审判之依据。另,若有契合我地府‘秩序’、‘法度’之念萌芽,可略加引导,使其真灵转世于法家兴盛之地。”
“遵娘娘法旨!”
下界,南赡部洲。
老子化身虽已离去,然其留下的《道德经》思想与那场与孔子的“犹龙之叹”,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扩散,与天庭、西方、地府的暗中布局交织在一起,催生着思想的变革。
齐鲁大地,曲阜。
孔子自洛邑问礼归来,闭门谢客三日。老子那“犹龙”般的形象与振聋发聩的言语,在他心中反复回响。“去子之骄气与多欲…”、“君子得其时则驾…” 这些话不断敲打着他。他反思自己过往过于急切地想要恢复周礼、匡扶天下的心态,开始领悟到需要一种更从容、更符合天道规律的方式。
出关后,孔子并未放弃理想,反而方向更为明晰。他不再汲汲于寻求立即被诸侯重用,而是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整理典籍(《诗》、《书》、《礼》、《乐》)、教导弟子之中。其教学思想也悄然发生变化,更加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中庸之道”的平衡智慧,以及“知天命”的宇宙观。这些思想,无疑受到了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理念的间接影响与升华。
一日深夜,孔子于梦中见一道温和的星辰之光没入眉心,醒来后,只觉思如泉涌,对“仁”与“礼”的关系有了更深层的领悟,对教育之道也有了系统性的规划。他不知,此乃天庭文曲星君感应到其本体转世之身的困惑与进步,借天庭“心映司”之策,降下的一丝本源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