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六百里加急书信(1 / 2)

天色大亮,叶展颜已在书房中奋笔疾书。

他用的并非东厂惯常的密报格式,而是私人信函,措辞极为谨慎,字迹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凝重。

信中,他并未详述所有细节,只扼要提及晋王李泓基在并州“行为不端,恐涉边关军务”。

但却点出雁门关失守背后或有更深隐情,并隐约暗示朝中似有“德高望重之辈”对此事态度暧昧,意图不明。

他并未直接点明秦王或那位“大人物”的名讳。

但相信以收信人的智慧,足以窥见其中凶险。

最后,他笔锋一转写道。

“……并州水浊,非一人之力可澄。淮安公乃国之柱石,社稷干城。值此危难之际,展颜恳请夫人代为斡旋,陈明利害。望淮安公能以江山为重,暂搁前嫌,与东厂互为犄角,共渡时艰。若得淮安公援手,则奸佞可除,边关可宁,此乃朝廷之幸,万民之福也,我之幸甚!”

他将信用特殊火漆封好,唤来心腹干员,沉声吩咐说道。

“以此信为最高优先级,六百里加急,直送京城宰相府,务必亲手交到卓文瑶夫人手中,不得经由任何中间环节。”

“若遇阻拦,可亮东厂令牌,但有闪失,提头来见!”

“是!督主!”

干员凛然领命,将密信贴身藏好,转身疾步离去。

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叶展颜目光深沉。

他与宰相周淮安政见不合,在朝中是公开的秘密。

周淮安代表的是清流文官集团,向来反感东厂这等特务机构权柄过重,干涉朝政。

直接向周淮安示好,无异于与虎谋皮,对方恐怕看都不会多看一眼。

但卓文瑶不同,此女出身江南大族,不仅容貌出众,更兼才智超群。

她是周淮安的贤内助,也是对方极为倚重的智囊,在许多事情上甚至能影响周淮安的决策。

更重要的是,她同时也是自己的贴心人儿!

双方一直维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微妙关系。

所以,通过她来穿针引线,是眼下打破僵局、寻求联盟的最佳途径。

数日后,京城,宰相府,内宅。

卓文瑶屏退了左右,独自在静室内拆阅了这封来自千里之外的密信。

她保养得宜的脸上,随着阅读的深入,神情逐渐变得凝重。

信中叶展颜虽语焉不详,但“晋王”、“边关军务”、“朝中重臣”这些字眼组合在一起,足以让她这个深谙朝局之人嗅到巨大的危险气息。

她深知丈夫与叶展颜的龃龉,但也明白叶展颜此人虽然手段酷烈,却对太后和朝廷忠心耿耿,且能力极强。

若非遇到真正难以独自应对的庞然大物,他绝不会放下身段,向政敌寻求合作。

“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卓文瑶轻叹一声,不再犹豫,将信纸就着烛火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

此事绝不可留下任何文字证据。

当晚,寝室内。

卓文瑶并未直接提及密信,而是依偎在周淮安身边。

她看似随意地聊起了朝中近来关于山西、关于河西走廊的种种传闻,语气中充满了忧虑。

“老爷,妾身听闻河西战事吃紧,李勋将军苦苦支撑,朝廷援军却迟迟未发,长此以往,恐生大变啊。”

她声音温柔,却字字敲在周淮安心上。

“并州那边,晋王殿下……唉,也不知是否能稳住局面。”

“妾身一介妇人,本不该妄议朝政,只是担心,若边关有失,胡马南下,这锦绣江山,亿万黎民……”

周淮安抚须不语,眉头紧锁。

他何尝不忧心?

只是朝中派系林立,互相掣肘,援兵、粮草事事难办。

卓文瑶观察着他的神色,话锋微转,声音压得更低。

“妾身还听说……东厂那位叶提督,在并州似乎查到了些不寻常的东西,好像……牵扯不小。”

“相公,妾身知道您不喜东厂行事,但如今是非常之时。”

“叶展颜再如何,也是朝廷的人,办的是皇差。”

“若他真能揪出祸乱边关的蛀虫,于国于民,总是有利的。”

“妾身愚见,值此关头,朝中正需同心协力,些许成见,是否……可暂时搁置?”

“毕竟,江山社稷为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