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晋王真正的贤内助(1 / 2)

李勋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残破的凉州城内,弥漫着一种悲壮的气氛。

士兵们沉默地执行着命令,加固城防,清点所剩无几的物资。

他们知道,退路已绝,援军无望。

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无比残酷的生存之战。

李勋独自一人,再次走上城头。

他眺望着远方鞑靼军营连绵的灯火。

寒风吹动他花白的鬓发,身影在暮色中显得异常孤独,却又像一根钉死在河西走廊上的铁钉,宁折不弯。

他拿起笔,在一张皱巴巴的纸上,写下了给朝廷的第十三封,也可能是最后一封求援信,语气前所未有的强硬与直白:

“河西危殆,旦夕且亡。臣与将士,决意死国。然粮械俱尽,盼援若渴。若朝廷仍作壁上观,臣等死后,胡马南下,恐非潼关所能阻也。泣血叩首,望陛下圣裁!”

写罢,他唤来亲兵:“找最好的马,最能闯的弟兄,把这封信,务必送出河西!送到京城!”

话刚说完,李勋忽然眉头一紧补充道。

“等等,寻长史将信再誊抄一份,送去……东厂提督叶展颜那边!”

他知道,这或许是无用功,但他必须尽最后一份力。

为了身后的大周江山,也为了身边这五万誓死相随的兄弟。

另一边,并州境内的风云仍在汹涌。

短短数日,东厂这部庞大的情报机器在叶展颜的亲自督阵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

来自京城、山西本地、乃至边境暗桩的密报如同百川归海,汇聚到忻州卫指挥使司衙门那间守卫森严的书房里。

叶展颜端坐灯下,一份份翻阅着由心腹整理誊抄的卷宗。

烛火跳跃,映照着他愈发冰冷的脸庞。

随着线索的拼凑,晋王李泓基那层温文儒雅、忧国忧民的面具被彻底撕下,露出了底下贪婪、好色、权欲熏心的真实面目。

“哼,好一个‘贤王’。”

叶展颜指尖点着一份密报,冷笑出声。

上面罗列着晋王近五年巧立名目侵占的良田、暗中把持的矿山、以及与江南盐商往来的巨额灰色收益。

“光是去年,通过操控粮价,盘剥的民脂民膏就够再养三万边军了。”

另一份密报,则详细记录了晋王府后院那远超规制的姬妾数量,其中不乏强纳的民女。

甚至还有他与塞外某些部落首领私下互赠礼物、书信往来的模糊记录。

虽无确凿通敌证据,但其行为已是大大的不妥。

“并州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者众,皆道天灾,殊不知人祸更烈。”

叶展颜合上一份描述并州底层凄惨景象的密报。

他眼中没有丝毫怜悯,只有洞察真相后的冷冽。

这位晋王,很擅长将自己包装成体恤民情的贤王,将所有的黑锅都甩给了天灾和“办事不力”的下属,愚弄了治下几乎所有子民。

然而,这些贪腐、好色、乃至可能存在的里通外国,虽然足以让晋王身败名裂。

但叶展颜此刻最关心的,还是雁门关!

他要找到能将赵永禄叛变,与晋王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的铁证!

他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一份看似不起眼的密报上。

这份密报并非关于晋王本人,而是关于一个女人——金凤楼的行首,苏怜卿。

此女年方双十,却已是并州乃至整个山西道公认的第一美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兼长袖善舞,周旋于并州权贵之间,是忻州城最负盛名的交际花。

然而,东厂的深入调查却揭示,这位苏大家绝不仅仅是花瓶那么简单。

“苏怜卿,原名苏琪,出身微贱,五年前被晋王暗中赎身,安置于金凤楼。”

“表面上是行首,实为晋王外室,深得其宠爱信任。”

叶展颜轻声念着关键信息,眼神锐利起来。

“晋王诸多不宜由王府出面之事,皆由苏氏暗中操持。”

“包括与某些边将的‘联络’,以及部分隐秘账目的管理……”

“这女人……疑似知晓晋王诸多核心机密。”

“金凤楼……”

叶展颜指尖轻轻敲打着桌面。

这个地方他听说过,是忻州城最纸醉金迷的销金窟,也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

将如此重要的情妇和“白手套”安置在这样一个鱼龙混杂的地方,看似危险,实则灯下黑,反而比藏在王府别院更不易引人怀疑。

“这才是他……真正的贤内助吗?”

叶展颜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

晋王妃武氏出身高贵,或许不屑于,也可能根本不知道晋王这些龌龊勾当。

而这个苏怜卿,才是隐藏在暗处,为晋王打理灰色产业、编织关系网的关键人物。

她手里掌握的东西,恐怕比那位高高在上的王妃要多得多,也致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