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二:临场命题,抽签拍一段三分钟短片构思。
王轩抽到的是“雨天,两个陌生人在车站相遇”。
他写道:“镜头从雨水滴落的伞尖开始,慢慢上移到两个人的眼神交错。”
甚至顺手写下分镜表,简洁又专业。
考场上不少同学还在皱眉头琢磨,他已经写完,靠在椅子上出神。
考后,同班的赵海忍不住说:“轩哥,你这要交给老师,分肯定高啊。”
王轩笑着摇头:“平时分不高,拉不起来的。”
几天考试结束,成绩陆续出来。公共课果然中规中矩。
马原七十多,英语八十三,语文七十五。专业课虽然有八十多,但综合下来,王轩整体排名中游。
同学们议论纷纷:
“王轩考试写得挺好啊,怎么才这点分?”
“他哪来平时分啊,半年不见人影。”
“也是,成绩不亮眼,可电影拍出来了。咱们到底谁更厉害?”
王轩心里很坦然。他知道,这就是代价。
他不是靠分数立身,而是靠作品说话。
专业课最后一天,田庄庄来教室小结。
他戴着眼镜,坐在讲台上,语气平缓:“这学期大家的表现,我大致都看在眼里。期末成绩只是一个参照,并不等于你们的能力上限。”
说着,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王轩身上。
“王轩这半年在拍电影,《浔阳》我也看过样片。很努力,也很有野心。
但我还是要提醒你——创作是一方面,学业不能完全丢下。导演需要全面的素养,哪怕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似离你很远,其实终归会落到你作品里的人物关系和社会思考。”
王轩点头:“谢谢老师提点。”
田庄庄又笑:“不过有一点,我很欣慰。能边拍电影边回来考试,这就说明你还记得自己是学生。”
考试周结束的下午,天色阴沉。
王轩抱着一摞书走在校园小道上,远远看见表演系那边一群学生散场。
其中一个身影格外显眼,长发披肩,气质清冷——是刘艺非。
她正和几个同学聊着,看到王轩,微微一愣,随后笑了笑:“王轩?你也回来考试啊。”
王轩点头:“嗯,刚考完。你们表演系也结束了?”
“对,期末考试,刚演了一段话剧片段。挺紧张的。”
王轩笑:“你紧张?不太像啊,拍v那会儿,镜头又对着你,你就很快入戏啊。”
刘艺非轻轻摇头:“考试和拍戏不一样,老师看得仔细。” 她顿了顿,又问,“听说你电影拍完了?”
“嗯,《浔阳》。过阵子要送电影节试试看。”
刘艺非眼睛亮了一下:“真厉害。那你更得加油啊。”
两人没再多聊,刘艺非被同学叫走。
王轩也是自己开车去剪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