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结束后,王轩就是开始搞电影后期了,当然,王轩都是跟进度,只有剪辑的时候一直盯着。
剪辑都是晚上的才弄,王轩白天还得回学校参加期末考试。是的,虽然王轩没怎么上课,但期末考试还是得考的。
京城的天冷得刺骨。北电校园,白色的霜气在枝桠间悬着,连行人脚步声都带着脆意。
王轩脚步不紧不慢地走进校门。
虽然在外面拍《浔阳》已经半年有余,但真正回到学校,他还是学生身份。
教务处早就发了期末考试安排表,今天起就是北电的考试周。
走进教学楼时,王轩听见楼道里一群学生嘻嘻哈哈,讨论的不是课本,而是各系八卦。
有人认出他,低声打招呼:“哟,王轩回来了。”
“听说他电影都拍完了?”
“是啊,还说要送电影节呢。”
“牛啊,我们还在为剧本练手呢,人家都出成果了。”
王轩笑了笑,没多回应,直接上了三楼。
第一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大教室里,厚厚的试卷发下去,满满当当的问答题。
“以“调查研究”为主题,结合时政热点,重点考查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理。”
这种题对普通同学来说挺头大,但对王轩并不算难。
他前世上大学学过一遍,重生之后知识底子在那儿,落笔很快。几道简答题写得条理清晰,卷面整洁。
不过写到最后一题“大众传媒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他忍不住想到了自己在搞专辑宣发时的一系列操作。
手里的笔顿了顿,还是收住,没有写得太“实践化”,老老实实答了书本里的观点。
考完走出教室,他碰到同班的李卓。
李卓摇头:“兄弟,你可真行,这半年都不见人影,还能下笔如飞。”
王轩笑:“书本东西,翻两遍就行。”
第二门是《大学英语》。阅读理解、完形填空,作文题是《y llege Life》。
王轩写得很轻松,字迹流畅,比大多数同学都快交卷。毕竟是过了六级的人,大学英语也没啥难度。监考老师看了看,没说什么。
第三门是《大学语文》,考题更像文史常识。
最后一道大题是“结合古典诗词,谈谈你对‘家国’主题的理解。”
王轩提起笔,引用了杜甫的《春望》、辛弃疾的《破阵子》,又隐约写到《浔阳》剧本里那些人物的命运。写到后半段,他自己都觉得,这答案写得像篇影评。
但他心里清楚:这些分数都只是卷面分数。
王轩几乎没来过课堂,出勤是硬伤,正常情况下出勤率过低就会判定平时分不及格,那就意味着这门课就挂了,也没有必要参加考试了。
但在班主任田庄庄的努力下,没直接给王轩的平时成绩判定不合格,而是都给了及格分。
这才让王轩有机会参加考试。
专业课的老师那就更好搞定了。
题目一:把《边城》选段改编为五分钟短片的镜头脚本。
王轩落笔很快,把翠翠和船夫的相遇设计成多角度切换,特写、远景、推轨一一标注。
写到最后,他甚至加上了光线氛围和声音设计:“晚霞映照水面,船桨击水声与鸟鸣交织。”
隔壁座的同学偷偷瞄了一眼,心里暗暗叹气:这水平,果然不是一个层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