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李荣号(1 / 2)

电视剧拍摄结束之后,紧接着便进入了漫长而细致的后期阶段。后期的第一步自然是素材管理与粗剪。

其实这一步,王轩早在片场就已经着手安排了。为了节省时间,他就在拍摄期间让剪辑助理每天把素材分类整理,并且挑出合格镜头与可选镜头。

等到正式进入后期工作时,成千上万个素材文件已经被归类到不同的文件夹里,镜头编号、拍摄场次、备注信息一目了然。粗剪也因此省去了大量无谓的时间。

接下来便是精剪。粗剪只是把剧情大概连起来,而精剪才是真正决定电视剧节奏与质感的关键环节。

王轩一方面亲自坐在剪辑室里,和剪辑师反复讨论每个段落的衔接,另一方面也会拿着笔记本,把关键镜头的节奏标注下来。

比如某些动作场景,他会要求保留演员最有力的动作瞬间,并通过快切来增加冲击力。而在情感戏中,他更注重留白和情绪积累,常常为了一个眼神停顿争论半天。

等到精剪告一段落,画面基本稳定下来,后期流程就进入到声音设计与声音制作的阶段。这一步对于一部电视剧而言同样重要,哪怕画面再出色,如果声音不到位,也会让观众出戏。

王轩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在声音环节上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先是由音效师们负责环境声和打斗声的制作,把气氛烘托到位,随后则是请演员们来录制对白配音。

港台演员向来有自己的行业习惯,大多数电视剧中的台词都不是现场收音,而是后期由专业配音演员完成的。这也算不上是演员的锅,毕竟这帮演员基本都在tVb干过,而tVb是出了名的抠门,现场录音既费时又费钱,当然不被允许。

王轩当然也不会要求现场录音,毕竟是拍电视剧,而且不像《武林外传》这种场景简单的情景剧。而且港台明星口音问题严重,肯定得要找配音演员来配。总不可能让大侠一开口就是港普吧。

于是,从开始制作后期以来,演员们便陆陆续续来到四合院。第一次来的人总要先感慨一番,院子里古色古香的格局、书房里满架的书籍与唱片、角落里还摆着他收藏的老式留声机,这些都让来访者羡慕不已。

配音的过程其实并不轻松。演员们要对着屏幕一遍遍地对口型,有时一个情绪起伏较大的长台词,可能要反复录上几十遍才能过关。王轩会亲自在旁边听,适时给出提示。

若是情感不到位,王轩会耐心提醒:“再压一点声音,别急,慢慢推出来。”若是口型对不上,他则干脆示范几句。演员们录得累了,他也会开玩笑活跃气氛。

录音结束后,按照惯例,王轩都会请大家在四合院吃一顿饭。饭桌上没有剧组时的紧张气氛,大家聊聊配音时的糗事,也顺便说说后期完成后的期待。

就这样,随着演员们的陆续到来与声音制作的推进,电视剧的后期一步步完善起来

到了范小胖这,配完音后,并没有像其他演员那样就可以轻松回家休息,她还有更重要的工作——继续录歌。

电视剧杀青后,后期制作进度紧张,片尾曲和插曲的录制也必须抓紧完成。

王轩作为导演兼制作人,自然不可能时时刻刻守在录音棚里手把手指导范小胖,但她的唱功还在打磨期,若没有人盯着,怕是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得亏,现在的轩韵文化不是以前的草台班子,也是配齐了工作人员,同样也在圈内招了一批专业人士,负责盯录与辅导。

除了请来业内有经验的制作人、录音师,他还特意物色了一个年轻却极有潜力的人——十八岁的李荣号。是的,就是那个后来凭借才华与作品红遍大江南北的李荣号。

李荣号这时刚满十八岁,还是个满脸稚气、背着吉他闯京城的音乐少年。他在南方读书时就已经自学吉他、钢琴和作曲,脑子里装着无数旋律,写歌能力也是可以的。

只不过,此时的他还没有被主流唱片公司看中,更没有机会在舞台上唱属于自己的歌。

若不是王轩这次“截胡”,按照前世的轨迹,他将在来年签入艾回唱片,长期作为幕后制作人打工,替别人写歌、编曲、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