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语文(2 / 2)

世人观事,往往因感情亲疏而生偏见。亲者易纵,疏者易疑;近者常护,远者常防。这是人之常情,却也最易蒙蔽理性,使我们在判断是非时失去应有的清明。

古语有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亲情本是人间至真至切的情感,它能滋养心灵,温润世道。然而,若一味沉溺于“亲”,以至于是非曲直皆被掩盖,则亲情不再是力量,而会成为偏私。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亦言“义则不偏”。可见,情感虽为人之所依,唯有辅之以理,方能不失其正。

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某村里两户人家为土地争执,因其中一户与村干部是亲戚,干部便偏袒袒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小小矛盾逐渐激化,终至难以收拾。若当初能公正处理,何至于此?这正是“亲疏”蒙蔽认知的教训。

反之,亦有动人之处。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位青年丢失了钱包,被素昧平生的路人拾到。那位路人没有因“疏远”而袖手旁观,而是尽力寻找失主,将钱包完璧归还。青年感动之余,感叹陌生人尚且能秉持公正与善意,而有些至亲却未必能做到。陌生人之间的公正,恰恰凸显了“超越亲疏”的可贵。

在我自身的体验中,也深知其中滋味。亲戚之间,本该守望相助。然而当困难来临时,有些人只是口头上的关切,却无半分真心援手;反倒是平日并不熟络的朋友,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让我明白:真正决定人心远近的,不是血缘的亲疏,而是公正与善意的有无。亲若失公,亲情亦会淡漠;疏而存义,陌路亦能亲近。

亲疏之情,本不可完全抹去。人若无情,则天地不仁。但若只以亲疏为准绳,则必然混淆是非。是非曲直,应由道义来裁决,而非情感来左右。真正的亲情,不是无条件的袒护,而是能在必要时提醒与鞭策。真正的友情,也不是盲目的附和,而是敢于公正地指出不足。如此,方能在亲疏之间守住一份理性的清明。

面对世界的纷繁,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在感情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既不冷漠无情,也不偏私昏盲。能亲而不失公,能疏而不忘善,才是一个成熟社会所需的风范。

“亲疏之别,人心常有;公正之理,世道常需。”若我们都能在情感之上加一层理性的光芒,世界便会更加澄澈,人际也会更加和谐。

监考老师从过道走过,偶尔停下脚步观察。王轩埋头书写,背影却很稳,仿佛并不在考试,而是在书房里完成一篇本就成竹在胸的文章。笔尖在答题卡上飞快划过,一行行字整齐有力,连坐在旁边的考生都忍不住斜眼看一眼,心想这家伙下笔怎么这么快?

时间流逝,钟声在耳边似乎放慢了节奏。王轩的思绪却越来越清晰。

作文写完,他才抬头看看四周,考场依旧死寂,只有笔尖摩擦声不绝于耳。阳光透过百叶窗斑驳洒落,他的心却异常笃定。比起十九岁的少年,他的文章也许少了几分稚嫩的华丽,却多了沉稳、清明与锋锐。

这一刻,他甚至有种奇异的感受——仿佛这场高考,不过是他新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小考验,而他,已经胸有成竹。

当然这一切都是王轩的幻觉,毕竟目前只考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