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氛一下子凝固了。
那些曾经抱怨的声音,逐渐消失。
有人在办公桌前悄悄说:“幸亏王总让咱早戴口罩,不然现在连买都买不到了。”
“是啊,药店酒精断货了,我昨天跑了五六家,全空架子。咱们公司居然还有库存,这得多大面子?”
“王总是真有远见啊,换别人早乱套了。”
这种声音越来越多。
有员工甚至回忆起最初发放物资时的情景。那天,仓库的门一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堆放着几大箱口罩和消毒液,光是口罩就有上千只。
有人当时还开玩笑:“这是要开药店啊?”可如今再想起来,那份安全感简直无可替代。
王轩的先见之明,不仅仅体现在物资的准备上,更在于他对人心的把握。
他知道,年轻人最怕麻烦,开始时再三叮嘱未必能听进去。所以他在制度之外,还特地安排了后勤组,把口罩按人头分配到位,每天发放,确保没有人能偷懒。
体温计分散在前台、各楼层、会议室,每个员工随时都能测。甚至连消毒时间,他都要求写在白板上,谁负责、几点钟,全都记录清楚。
之所以王轩能安排的这么仔细,那完全是三年的被动学会的。
这些细节,当初看着繁琐,现在却让人心里稳妥极了。
外面的恐慌越严重,公司里的秩序就显得越珍贵。
慢慢地,大家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从最初的不情愿,到心服口服,再到发自内心的信任。员工们发现,王轩虽然年纪轻轻,但考虑问题的深度,远不是一般老板能比的。他不是单纯的谨慎,而是提前预判到了最坏的情况,并为此做好了准备。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一句话:真正的领导者,不是事后去安抚人心,而是事前已经为大家铺好退路。
而王轩,正是这样的人。
更巧的是,这段时间他在无锡拍摄《天下第一》,剧组那边同样执行着一套严格的防疫措施。
场务们常常抱怨:“别的剧组还在吃盒饭咱们已经分开就餐了,太小题大做了吧。”可随着消息传来,大家才恍然大悟: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未雨绸缪。
在员工眼里,王轩的形象悄然发生了变化。
原本他们眼中的老板,是个爱冒险、敢折腾的年轻人。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看似激进的人,在关键时刻却展现出如此冷静和果断?
……
五月,京城的街道一天比一天冷清。外头是人心惶惶的世界,而王轩的公司,却像是一艘稳健前行的船,带着所有人避开了最危险的暗礁。
后来回忆起来,很多员工都说:“如果没有那批口罩、消毒液和提前的安排,咱们公司早就乱套了。”
而这份远见,正是王轩外挂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