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金粉播出(1 / 2)

昨晚和黄博叙了个旧,毕竟是穿越初期认识的为数不多的朋友,除了当初驻唱认识,后面也是没断联系,算是好朋友了。

大早上起来王轩就开车去北电复试,中戏的成绩又是让助理晓晓去看的,没出意外,依旧是第一名。

王轩步入北电的大门。冬日的风带着几分冷硬,但校园里人声鼎沸,考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人小声背稿,有人拿着笔记匆匆写最后的灵感,眼神紧绷得仿佛在迎接一场生死战。

和中戏不同,北电的氛围少了几分“舞台上的庄重”,多了几分“片场的真实”。

院子里摆着几台旧摄影机,角落里甚至有布景木板随意堆放,仿佛在暗示:这里不是为舞台训练演员,而是为银幕培育创作者。

自由陈述,是复试中最关键的一环。

候考室里,考生们一个接一个进去,神色或兴奋、或焦灼。有人信心满满地侃侃而谈,说自己将来要做中国的“斯皮尔伯格”,要拍商业大片,票房过十亿。

这个时间点,有这种理想,一般人听了都会觉得在说大话,毕竟老谋子的大片英雄才两个多亿票房。整个2002年的全年票房才9.2亿。

老师们听完这宏大理想,神情冷淡,其中一位年长的考官抬起头,淡淡地吐出一句:“不要好高骛远。”那学生一愣,脸色红了半边,却只能讷讷坐下。

另一个女生推门而入,手里还捏着一张写满笔记的稿纸。她开口时声音颤抖,没说几句就卡壳,额头冒出细汗。

慌乱中,她试图继续,却被考官挥手打断:“不用勉强,出去吧。”

女生几乎是低着头快步离开,眼眶微红。候考室里,其他考生看在眼里,更是心里一紧。

此时,轮到王轩。

他从容走进考场,步伐稳健,站在几位考官面前。光线从窗外打进来,落在他干净的脸庞上。

与前面那些慌乱或浮夸的考生相比,他没有稿纸,也没有刻意准备的台词,只是安静地站立,整个人却像自带聚光灯。

“开始吧。”考官们目光平淡。

王轩沉声开口,语速不快,却清晰有力:“我想拍一部没有主角的电影。”

是的王轩又来装杯了。

话音落下,考官们对视一眼,眼神明显比刚才更专注。

“为什么?”其中一位女考官问。

王轩微微一笑:“因为生活本来就没有唯一的主角。每个人都在过自己的日子,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网。就像在北京,出租车司机、胡同小贩、办公室白领、甚至一个深夜路过的流浪汉,他们的存在都同样重要。或许他们互不相识,但彼此间的偶然碰撞,就能改变一生的轨迹。我的电影想要捕捉的,就是这种真实。”

考官们没有打断,反而有人拿起笔,认真记下几个字。

王轩的声音沉稳而笃定:“在商业片里,总有英雄去拯救世界。但在我想象的故事里,没有英雄。一个小人物的悲喜,同样能折射出整座城市的光影。镜头不必永远跟着一个人,而是像风一样,穿过不同的人生,看他们的相遇、错过与延续。”

他稍稍停顿,目光扫过考官们,眼神坚定:“我相信,当每一个人都被镜头正视时,这部电影才真正有了温度。”

空气忽然安静下来。几位考官对视,眼里闪过一抹亮光。

这份回答,与前面那些一心追逐“大片梦”的考生完全不同。它没有喊口号般的浮夸,却像在为北电的银幕精神找到新的注解。

毕竟这个年代,对于体制内的圈内人,他们认可的还是文艺片,对商业片是天生反感的。

其中一位年长的教授缓缓点头,语气第一次带上了几分兴趣:“你是歌手王轩吧?已经在舞台上成功过了。”

王轩坦然应声:“是,我知道我已经站在聚光灯下。但导演系对我来说,是另一种追求。我想学会用影像去讲故事,而不是只停留在舞台上的掌声。”

他说这句话时,没有一丝虚张声势,更没有“明星考生”的傲慢。那股由内而外的自信,是成功者对未来的清晰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