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聚餐(1 / 2)

夜幕悄悄笼罩前门大街,牌楼下的灯火亮得温暖柔和,照在青灰色的石板路上泛着浅浅的光。

街道两旁的小店大多已经打烊,只有几家老字号还亮着橘黄灯笼,散发着炸酱面和烤鸭的香味。

偶尔有几拨游客慢悠悠走过,低声说笑,脚步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荡。

王轩刚从中戏出来,肩上背着简单的帆布包,里面装着几本剧本和练习笔记。刚到前门大街,迎面就看见远处有人在挥手。

“哎!这边!”那声音带着熟悉的京片子调调,透着几分亲切。

王轩顺着声音看去,只见黄博靠在牌楼下的石狮子旁,穿着那件略旧的夹克,肩膀微微耸着,笑得像胡同口的大爷。灯光映在他脸上,眼睛里闪着俏皮光。

“博哥!”王轩快步走过去,重重拍了他肩膀。

“少废话,走,带你搓一顿。正宗京城味儿!”黄博眼睛一亮,伸手指向胡同深处,胡同里弥漫着炊烟和油香味,混着微微的土腥味儿,让人馋得直咽口水。

两人顺着小巷往里走,巷子狭窄,两边是灰色四合院和半开的木窗,透出昏黄灯光。偶尔有老爷爷拎着破布袋慢慢走过,听见脚步声会点头招呼,“晚上好啊”,声音沙哑却温暖。

小巷口的炸酱面馆门口还站着几个刚下班的年轻人,手里拎着热腾腾的面碗,一边嚼着一边聊着天。王轩闻着味道,肚子忍不住咕咕叫。

“博哥,这儿是……?”王轩好奇地问。

黄博哈哈一笑,带着浓重青岛口音,“这家小馆子,看着不起眼,但豆汁儿、焦圈儿、炸酱面,味儿都是京城正宗的。你吃过一次就知道,比那些高大上的餐厅靠谱多了。”

两人坐下,桌子不大,瓷碗带着油光,老式水壶散发温热。黄博给王轩点了一份炸酱面、两杯豆汁儿,还顺手叫了点焦圈。热气腾腾的面香混着豆汁的酸味,让人胃里一暖,整个人都放松下来。

王轩尝了一口豆汁就直接喷了出去,马德这玩意儿还是和上辈子一个味,难喝。黄博倒是喝的津津有味,一个青岛人居然习惯了京城的地道豆汁,属实是难绷。

黄博掰开焦圈,随手递给王轩一半,“你可别嫌我青岛人嘴巴甜,这胡同里的味儿得慢慢适应。”

“青岛人也能吃得惯京城味儿啊?”王轩挑眉。

黄博哈哈笑了,眼里透着沧桑,“我可不就是吗?刚来京城发展,一边驻唱赚钱,一边备考北电,天天练声、练台词,练到晚上都饿得直打鼓。一回胡同里闻到炸酱面香,啥疲惫都忘了。”

王轩想象黄渤当年挨饿跑小巷买炸酱面的样子,说道:“那你这几年就靠这些撑过来,也是不容易。”

“可不是嘛。”黄博眯起眼睛,笑意里带着自豪,“我现在在北电配音班,练到嗓子哑掉还得吃小馆子的东西补补。”

吃完点心,两人沿小巷继续走。小巷深而狭,两边是灰砖四合院,偶尔有小猫从墙角跑过。

黄博边走边指给王轩看老木窗、青砖墙,“你看,这些院子都有百年历史。我练配音时,经常坐在窗台上看胡同里人来人往。声音要有感情,就得观察生活、听人说话。”

王轩点头,想起自己刚从中戏出来,每次排练、朗读都要和老师、同学磨练。

现在跟黄渤在老京城胡同里闲逛、吃小吃、聊过去的辛苦和梦想,倒别有一番滋味。

黄博突然停下,指着前方老唱片店,“你知道吗?这家店以前我练歌经常来翻老唱片,港台老歌特别多。唱得带感的情歌,我练嗓子时一遍又一遍学。”

王轩顺着看去,店门口堆着泛黄唱片封面,上面繁体字透露岁月感。王轩又仔细翻找了一会,也是看到自己的专辑,封面的自己依旧这么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