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体育馆的中央空调正全力运转,却压不住1\/4决赛现场的燥热。屈正阳站在球台侧方,弯腰擦汗时,指尖触到了球拍柄上磨出的茧子——这道茧子见证了他从零散运用国术技巧,到今天构建完整体系的每一步。热身时,樊振东凑过来拍他的肩膀:“马琳的侧拧刚在训练馆练过,旋转比录像里强三成,你那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国术招法,能顶住吗?”
屈正阳笑了笑,没直接回应,只是在心里调出了系统面板:
宿主:屈正阳
等级:6
经验值:540\/600
技能:
- 形意五拳·正手体系(熟练,LV.2):熟练度55%(崩拳寸劲\/劈拳穿透\/钻拳螺旋,进攻变化+30%)
- 形意十二身法·应急步(熟练,LV.2):熟练度62%(拧腰\/侧闪\/跨步,台内反应速度+25%)
- 八卦走转·移动步(熟练,LV.2):熟练度88%(摆扣\/顺逆\/跟步,大范围移动速度+20%)
- 太极松沉·攻防转换(熟练,LV.2):熟练度73%(卸力\/缓冲\/借力,防守效率+60%)
天赋:步法、预判(S级)
系统功能:模拟训练、技术分析、国术融合深化(已解锁)
这不是零散的技巧堆砌。过去几周,他抱着《形意拳经》《太极拳解》《八卦掌谱》泡在图书室,结合系统的“技术拆解”功能,终于把国术拳理拧成了一股绳:形意的“刚”是进攻的矛,八卦的“走”是移动的基,太极的“柔”是防守的盾,三者通过形意十二身法衔接,形成“接(太极)-化(八卦)-发(形意)”的完整闭环。而今天,是这套体系的首次实战大考。
裁判示意比赛开始,马琳发球的瞬间,屈正阳的目光锁定在他的手腕——系统提示:“侧拧预热,拍面倾角45度,落点反手短角。”他脚下八卦摆扣步轻旋,身体如八卦掌“顺转”般侧移,同时沉肩坠肘,太极松沉劲贯入球拍,精准接住这记侧拧。球刚弹起,他腰腹如形意“拧身”般发力,崩拳寸劲贯入正手,球带着锐啸直奔马琳正手大角,1-0!
“好球!”王教练在场边大喊,手里的战术板重重敲了一下。樊振东在休息区猛地站起来,矿泉水瓶差点脱手——这一球的衔接速度,比屈正阳平时快了近半拍。
马琳显然没料到这招,眉头皱了皱。接下来的几球,他加快了侧拧频率,旋转强度一次次突破阈值。屈正阳的体系初显威力:马琳侧拧,他用太极卸力;马琳补防,他用八卦步绕开;马琳回摆,他用形意钻拳快拨变线。比分很快拉开到5-2,看台上的八一队球迷开始喊“太极刺客”的昵称——这是队友们私下给的外号,因为他的防守总带着四两拨千斤的味道。
就在屈正阳以为掌握节奏时,马琳突然变招。他不再执着于侧拧,而是用近台摆短频频“喂”向屈正阳正手短角,逼他上步。这正是体系的软肋:形意十二身法擅长台内应急,但上步后的衔接速度比专业快摆选手慢0.03秒。屈正阳连续两次回摆过高,被马琳抓住机会正手快攻得分,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