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子还是那么会说话,今天别的鱼也就一般般,不过有几条黄刺鱼个挺大的很不错!你要不要看看。”
杨立秋回答道。
“哦!野生黄刺鱼啊!那肯定要看看的。”
黄刺鱼,学名叫黄颡鱼,因在祖国大江南北都能看见它的身影,故此各地的俗称很多:黄刺鱼,昂刺鱼,黄鸭叫,黄腊丁,黄刺头,嘎牙子等等。
其胸鳍和背鳍各有一根毒刺,不小心被刺到,伴随着红肿和发痒,会让你痛到怀疑人生。
被抓到的时候,会发出类似“嘎嘎”的叫声。估计有些地方叫它“黄鸭叫”,就是因此而来的。
黄颡鱼个体较小,肉质鲜嫩细腻,非常鲜美,且无小刺。
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富含多种营养物质,也可入药,煮食,配置药膳服食。是我国名优淡水养殖鱼类。
近年来由于黄颡鱼的养殖技术的成熟与完善。让更多市民能够品尝到它的鲜美的同时,价格也下降的很厉害。
不过纯野生的黄颡鱼价格,因其稀缺性依旧坚挺。
当地市场养殖的黄颡鱼,三两以上的价格为25到40块钱一斤。
而同样大小的野生黄颡鱼,价格为60到80块钱一斤。
野生和养殖的黄颡鱼还是很好辨认的。
首先从形体上来看,野生的黄颡鱼由于食物不稳定,以及在较大的水面频繁游动觅食。因此长的相对瘦长一些。
养殖的则刚好相反,因饲料充足,游泳量小,长的圆润肥大,腹部鼓胀。
还有就是体色上面,野生的体色自然,偏青黄或者暗黄,腹部为浅黄。
养殖的黄颡鱼可能因为饲料添加了色素,整体呈鲜黄,有的甚至在清洗鱼的时候还会掉色。
再一个就是在肉质和口感上面的区别,野生黄颡鱼肉质细腻紧实,脂肪含量低,口感鲜嫩美味。
而养殖黄颡鱼则肉质松散,体内脂肪含量沉淀较高。且带有一股土腥味。
杨启当然认识野生黄颡鱼,一看到活鱼仓里,提上来的其中一个鱼篓里面的黄颡鱼。就知道这是野生的,每条鱼都有三两以上。
“立秋大爷,你这些黄刺鱼真心不错,是好货。都卖给我吧!”
杨启朝着大爷比了比大拇指。
“看看还有什么鱼,有喜欢的我都多买点。”
杨立秋又相继提上来几个鱼篓,看来他也是分好类了。
杨启一眼就看中了两条都有七八两重的金黄色的大板鲫,这个必须拿下。
其他的翘嘴鱼,后唇鱼,小鲫鱼什么的,杨启没看上。倒是看中了那些溪哥鱼。
这种鱼承载过杨启的童年生活,小时候跟着村里大一点的孩子经常钓到。这种小鱼是河里最多的鱼种,肉质非常的鲜美。
溪哥鱼长不大,在杨启的认知里最大的,好像就是村里那个比他大2岁的大鼻涕,有一次钓上来的一扎手那么大。当时觉的好大一条鱼啊!现在想起来最多一两。
各位看官老爷,可能会说,这不就是野钓四大害之一的白条吗?
其实这是两种鱼,溪哥鱼刺软肉嫩,非常的鲜美。可以用来白烧或者红烧。
而白条子刺是硬的,肉质紧实,红烧都有土腥味。只有油炸才最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