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视角,让学者们眼前一亮。
它既抓住了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又具有跨越时空的哲学思辨色彩,为影像叙事提供了坚实的内核和广阔的发挥空间。
方向初步确定,林墨旋即带领一个小型先遣队,开始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考察。
他们的足迹遍布黄河中下游的几个重要考古遗址。
站在二里头遗址略显荒芜的考古探方旁,想象着数千年前这里可能是华夏最早王朝的宫殿基址;
置身于殷墟车马坑边,凝视着那些与殉葬者一同沉埋的青铜礼器,感受着那个时代对权力与信仰的残酷诠释;
在洛阳博物馆的库房里,近距离观察夏商周青铜器上那些狞厉而又充满力量的纹饰,试图解读其中蕴含的原始宗教情感和等级观念……
这些实地感受,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为震撼。
林墨让摄影师记录下所有的细节:黄土的质感、青铜的锈色、玉器的温润、甚至遗址上空流转的光影。
他要求团队,不仅要记录“物”,更要捕捉“场”,捕捉那种穿越时空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
考察途中,他收到了周鹏发来的信息。
周鹏真的听从了建议,自己跑去了西安的半坡博物馆和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院,还发来了几张他戴着口罩和帽子、混在游客中认真听讲解的照片。
“墨哥,看到那个何尊了,上面真的有‘中国’两个字!感觉好奇妙!”看着周鹏那充满探索欲的信息,林墨笑了笑,回复了一句:“多看,多感受。”
实地考察归来,林墨对纪录片的影像风格有了更具体的构想。
他与张毅、李梅反复商讨,决定采用一种“考古现场感”与“诗意再现”相结合的方式。
大量运用自然光、手持摄影和长镜头,营造身临其境的探索氛围;而在关键的历史节点和精神意象表达上,则运用精心设计的场景重现、CGI复原以及象征性的空镜头,赋予其超越具体史实的艺术感染力。
就在林墨沉浸在《华夏源流》的宏观架构时,花砚庭找到了他,带来了一个更具体、也更紧迫的“支线任务”。
“国家博物馆正在策划一个名为‘何以华夏’的大型特展,是《华夏源流》纪录片的重要线下联动项目。”
花砚庭将一份精美的策划案递给林墨,“展陈设计已经差不多了,但他们希望做一个开创性的尝试——为特展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序厅多媒体影片,时长大概8-10分钟,要能瞬间抓住观众,奠定整个展览的基调。他们指名希望由你来执导。”
林墨翻阅着策划案,这个“序厅影片”的要求极高。
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高度凝练地展现华夏文明从起源到秦汉的核心精神特质,不仅要信息量密集,更要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煽动力。
“这是一个挑战,”花砚庭看着林墨,“但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你能做成功,等于是为《华夏源流》纪录片做了一次顶级的预告,也能让主流文化圈更直观地看到你的叙事能力。时间很紧,只有两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