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们说的是真话,那真正的下毒者是谁?
为何要毒杀一位功勋卓着的边关大将?
目的究竟何在?
李文远背后那位“神都某位大人”,在这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是主谋,还是…也不过只是别人手中的另一枚棋子?
梁王在此事中,究竟知情多少?
他仅仅是李文远的靠山,还是…与父亲之死有更直接的联系?
一个个疑问,如同一团乱麻,紧紧缠绕在她的心头。
她放下笔,靠在椅背上,闭上双眼。
脑海中,父亲那张有些模糊的慈祥面容,自己临行前,师父天驼巫师的欲言又止,凉州旧部郭戎川提到父亲时的敬仰与泪光,李文远的恐惧,郭荣的悲怆…无数画面在眼前交织闪过。
真相,仿佛隔着一层浓雾,看似伸手可触,却又遥不可及。
她重新坐直身体,目光落在案卷上。
无论如何,案子要结,功过要叙。
她将后续的判决建议,以及李文远、郭荣押解回京候审等事宜一一写明。
最后,在案卷的末尾,她另起一行,用小楷郑重写下:
“然,本案虽告一段落,然‘龟兹断肠草’之源流,与前凉州都督楚雄中毒身亡之旧案,疑点尚存,关联未明…臣楚潇潇恳请,允臣继续探查,以期水落石出,告慰忠魂。”
这不仅仅是一份结案报告,更是她对自己,对父亲立下的誓言。
就在她刚刚放下笔,吹干墨迹不久,一名寺丞匆匆来报:“楚大人,宫中有旨,宣您即刻进宫。”
该来的,终于来了…
楚潇潇整理了一下官袍,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随着前来宣旨的内侍,前往了皇宫。
太极宫,麟德殿。
皇帝陛下并未亲临,由太子李显代为主持封赏事宜。
殿内庄严肃穆,文武百官分列两旁。
楚潇潇一眼便看到了站在文官队列最前方的狄仁杰,她对着阁老微微颔首,狄仁杰并未有多余动作,同样颔首以示回应。
她也看到了站在宗室亲王位置上的李宪,他今日穿着十分正式且华贵的亲王冠服,难得收起了平日的玩世不恭,显得英挺不凡,看向她时,眼中带着一丝充满鼓励意味的笑容。
魏铭臻身着金吾卫中郎将的甲胄,立于殿侧护卫,目光与她短暂交汇,随即移开。
内侍展开圣旨,尖细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都畿道刑名勘验使,大理寺骨鉴司主事楚潇潇,敏而好学,明察秋毫,临危受命,勘验洛水骸骨案,不畏艰险,远赴凉州,揪出叛国逆党李文远、郭荣等,排查边关隐患,有功于社稷…擢升为从七品下大理寺司直,仍掌骨鉴司事,念尔功劳,特旨尔随机调阅九寺五监卷宗之权,望尔勤勉任事,再立功勋…”
楚潇潇上前一步,恭敬地伏地叩首,“臣,楚潇潇,谢陛下天恩,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随后,内侍的声音再度响起,“…兹寿春王李宪,协理楚潇潇查案,不辞辛劳,特赐飞龙厩御马三匹,以资嘉奖…另,赏其一年俸禄,望尔继续勤勉…”
“…金吾卫中郎将,凉州折冲府折冲都尉魏铭臻,护卫有功,擢回金吾卫中郎将,仍于东宫任职…”
从七品下的大理寺司直,官职虽只升了半品,但意义非凡。
这意味着她正式在大理寺拥有了更高的职权和地位,不再是那个仅仅因为特殊技能而被破格录用的“女仵作”。
更重要的是,“仍掌骨鉴司事”,表明陛下和朝廷认可了她所创立的这个新部门,认可了她以勘验之术追查真相的道路。
她能感觉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有赞赏,有羡慕,有嫉妒,或许…也有忌惮。
她看到了梁王的位置空着,果然如狄公所言,一直称病未朝。
起身时,她的目光十分平静。
这份恩赏,既是对她过去努力的一种肯定,更是她未来查案的有力倚仗。
太子李显又勉励了几句,狄仁杰也对她投来赞许的目光。
李宪趁着无人注意,悄悄对她眨了眨眼,用口型说了句:“恭喜楚司直…”
仪式结束,楚潇潇随着退朝的官员们走出麟德殿。
抬头望着洛阳的天空,秋高气爽,阳光洒在汉白玉的台阶上,熠熠生辉。
李宪和魏铭臻都走了过来。
“楚司直,恭喜了…”李宪笑道,“往后本王见了你,也得客气几分了。”
楚潇潇微微欠身:“王爷说笑了。”
魏铭臻则是一板一眼地抱拳:“恭喜楚大人。”
楚潇潇还礼:“魏中郎将同喜。”
简单的寒暄后,三人各自分开。
李宪要去飞龙厩选马,魏铭臻要回东宫复命。
楚潇潇独自一人,走在返回大理寺的路上。
官袍在身,步伐沉稳。
穿过热闹的街市,绕过恢弘的官署,那座庄严肃穆的大理寺门楼,再次出现在眼前。
朱红的大门敞开着,如同张着一张巨口,吞噬着世间无数的冤屈与秘密,也等待着有人去揭开真相。
她在那块巨大的匾额下停住脚步,抬头望去,“大理寺”三个鎏金大字,在秋日阳光下,反射着冷硬的光泽。
升官晋爵,并非她的终点。
太子和狄仁杰的赞赏与提醒,言犹在耳。
梁王的阴影,依旧笼罩。
而父亲死亡的真相,依旧沉埋于迷雾深处。
她紧了紧拳头,感受着指尖陷入掌心带来的微痛。
目光变得更加坚定,清澈的眸子里,没有丝毫的得意与彷徨,只有对解开真相一往无前的决心。
然后,她头也不回地,迈步走进了那座象征着律法与真相的森严大门。
她的路,才刚刚开始…
? ?此案到这里终于是结束了,所以最后这两章字数稍显不够,下一章,将会展开新的案件,宝子们拭目以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