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肥薄之争(2 / 2)

“田有肥瘦,力分强弱,不可一概而论。

肥田力足,植株易旺,若再密植,通风不畅,根茎孱弱,遇风雨则倒伏,籽粒反而不实。故曰:肥宜稀植。

瘦田力薄,植株难旺,若再疏种,地力空耗,杂草争肥,收成寥寥。故当瘦宜密种,以众株之力,共抗贫瘠,挤压草隙,反可得益。

更需适时早播,抢天时;深锄细耕,蓄地力。此三宜者,肥、密、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文字旁,还配着简单的图示,对比肥田倒伏与瘦田稀收的惨状,以及稀植的肥田与密植的瘦田的丰饶景象。

这《肥力三宜诀》虽只薄薄数页,所言更是针对黄粟这一新引作物,但其蕴含的“因地制宜”、“过犹不及”的道理,却深深震撼了所有看到它的农人。钱老憨捧着册子,看着上面“肥宜稀植”四个字,再想想自己那倒伏的乙字田,老脸通红,半晌,重重叹了口气:“服了!老汉我种了一辈子地,今日才算开了窍!”

张寡妇也拿着册子,对她那正在学习记账的儿子道:“瞧见没?读书识字明白道理,连种地都能种出花儿来!死力气,不如活脑筋!”

这份《肥力三宜诀》很快便在村中传开,继而通过桥市,流向周边乡里。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家的田地,讨论着如何根据田力调整种植密度,如何把握播种时机。一场源于八块试验田的“肥薄之争”,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延续了千百年的种植习惯。

塘埂方向。 夏夜蛙声一片, 月华如水。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试验田旁。 浑浊的目光…… 掠过那已然收割、只剩下茬口的八块土地, 仿佛还能看到夏日里那场无声却激烈的生长竞赛。 目光最终, 投向工坊那扇还亮着灯的窗户。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凝结了数据与汗水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肥——……” 声音顿了顿, 似在咀嚼这适度与过量的辩证。 “…——薄——…” “…——诀——…”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实践经验升华为普遍规律的深沉确认, 向下一点。 “…——实——!”

“肥薄诀实——!!!”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皎洁月色与阵阵蛙鸣。 窗内, 李青禾吹熄了灯。 一场田间的争论已然平息, 而一种名为科学种田的星火, 正随着那薄薄的册子, 悄然播向更远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