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行动起来!”李青禾毫不迟疑,“周娘子,你带人,发动全村妇孺,去收集所有能寻到的稗子,无论新旧,按质论价收购!王寡妇,你去组织人手,清理所有石磨,日夜不停,将稗子磨成细粉!张嫂子,你带一队人,负责搭建临时灶台,准备大锅,负责炒制稗粉!”
命令一道道发出,整个东塘村如同上紧了发条,瞬间高效运转起来。妇人们挎着篮子,奔向田间地头、沟渠河滩,搜寻着那些往日无人问津的稗穗。孩子们也跟在后面,小手灵活地采集。石磨隆隆响起,褐色的稗粉如同流水般被磨出。巨大的铁锅内,稗粉在高温下翻炒,散发出一种独特的、略带焦糊气的谷物香气。
李青禾亲自监督关键环节。她让人在炒熟的稗粉中调入细细的盐末,又加入少量研碎的干薄荷叶,既能略微调味,亦可清热。然后,将混合好的粉料填入特制的圆形木模中,用力压实,再脱模出来,便是一块块巴掌大小、寸许厚的坚实稗饼坯。
最后一步是焙干。她命人砌起长长的矮灶,将稗饼坯整齐码放在大铁板上,灶下用小火慢慢烘烤,直至饼坯内外干透硬实,敲之有声。
看着那成堆的、颜色灰褐、其貌不扬的稗饼,李青禾沉思片刻,又让人找来一块硬木,她亲手绘制了一个简单的图案——一圈麦穗(虽非麦,取其意)环绕着一个“赈”字。请木匠连夜雕成印模。
“每一块赈灾饼出炉,皆需钤印此标记。”她指着那新刻的印模,嘶哑道,“此饼,便名‘救灾饼’。印迹清晰,以示郑重,亦防宵小以次充好,冒领赈粮。”
“救灾饼”三字,沉重如山。
于是,在那弥漫着炒稗粉焦香的工坊内外,妇孺们日夜赶工,磨粉、炒制、压模、焙干、钤印。一块块印着麦穗与“赈”字的灰褐色稗饼,被小心地装入垫着干草的麻袋,堆积起来,等待着官府的征调。
塘埂方向。 北风呼啸, 卷起枯叶。 那个沉默如礁石的身影…… 不知何时已立于村外送官道的岔路口。 浑浊的目光…… 遥望北方, 又回望村庄里那彻夜不熄的灯火与忙碌景象, 最终落在工坊院内那越堆越高的麻袋上。
枯槁的嘴唇…… 极其艰难地…… 翕动了一下。 一个低哑的、仿佛也混合了稗粉焦苦与北方风沙气息的声响, 缓缓地吐出:
“……稗——……” 声音顿了顿, 似在将这微贱之物与救赎使命相连。 “…——铸——…” “…——赈——…” 下颌极其缓慢地、 带着一种对灾异的应对与民生担当的深沉觉悟, 向下一点。 “…——实——!”
“稗铸赈实——!!!”
声音落下。 他身影融入苍茫的夜色与凛冽的北风。 工坊内, 新一炉“救灾饼”正被钤上清晰的印记。 平凡的稗草, 正——……化——……作——……千——……里——……之外——……的——……生——……命——……线——……,……维——……系——……着——……希——……望——……与——……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