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蚕学班的开办,如同在干涸的土地上播下了无数颗希望的种子。每日都有外乡妇人怀揣着干粮,带着渴求而来,学成后,又捧着那株象征着技艺与未来的桑苗,如珍似宝地离去。东塘工坊优选桑苗的名声,也随之远扬。
然而,李青禾深陷的眼窝里,看到的却不仅仅是这一株株被带走的桑苗,更是一个隐约浮现、却困难重重的未来图景——单靠工坊一己之力培育桑苗,数量有限,分发缓慢,如何能满足这日益增长的需求?又如何能真正形成规模,让蚕桑之事成为如棉麻一般能惠及更多人的产业?
更现实的问题是,许多前来求学的妇人,家境贫寒,即便学到了技艺,领到了一株桑苗,回去后,往往也无力大规模扩种。一株桑苗长成,采叶有限,仅能试养少许蚕种,难以形成支撑家用的产出。蚕桑之利,在于规模。
必须让桑树成林!
一个更大胆、也更冒险的计划在李青禾心中酝酿成熟。她要将工坊变成一座巨大的“桑苗银行”!
她再次清点了工坊的窖银和近期“青州蓝布”、零散皮货的收益,一咬牙,投入了大半,又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人手,开辟出更大的苗圃,精心培育桑苗。她请教老农,改进扦插之法,精心肥水管理,使得桑苗的成活率和长势远超寻常。
不过一季,工坊苗圃之内,已是郁郁葱葱,嫩绿的桑苗挤挤攘攘,竟有万株之数!迎风摇曳,如同一片微缩的森林,蔚为壮观。
苗已成,如何发放?
免费赠送?绝无可能。工坊投入巨大,无力长期承担。且免费之物,人往往不知珍惜。
高价售卖?则又与帮扶之初衷相悖,贫苦之家依旧无力问津。
李青禾自有计较。
她让周娘子在祠堂外贴出告示,又让往来商队将消息扩散出去:“东塘工坊赊销优选桑苗,凡有志植桑养蚕者,无论本村外乡,皆可前来申领。每户限领百株,不取现银,立契为凭:待桑树长成,三年之后,开始以每年所产桑叶之二成,折价抵还苗款,直至还清为止!期间,工坊提供栽种、养护咨询。”
赊欠植桑,三年后以桑叶抵值!
这前所未有的模式,再次引起了轰动!不花一文钱,先得百株良种桑苗?三年后才开始用桑叶慢慢还债?天下竟有这等好事?
人们将信将疑,蜂拥而至。有胆大心活者,仔细盘算后,觉得此事大为可行——三年时间,桑树足以长成,届时即便归还二成桑叶,自家仍剩八成,且有了稳定的桑叶来源,便可大规模养蚕,收益远胜苗款!这简直是空手起家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