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祭蚕兴学(1 / 2)

“天工清韵”的御匾高悬于祠堂梁上,金光流转,不仅镇守着一方宗族的荣耀,更如同一声无声的号角,将东塘工坊能缫出“贡丝”的消息传遍了四邻八乡。往日里,蚕桑之事虽亦有农户零星为之,但多是沿袭土法,自养自用,成茧易,出好丝难,更遑论那遥不可及的“贡品”二字。

如今,活生生的榜样就在眼前!那御赐的金匾就是最硬的凭证!于是,不只是本村,连外村甚至邻县的一些心思活泛的农户,尤其是那些当家理事、渴望为家中寻条新出路的妇人们,纷纷动了心思,跋山涉水来到东塘村,不为买布,不为换棉,只为看一眼那御匾,更想探问那缫出贡丝的秘诀。

起初,只是三三两两,怯生生地在工坊外张望,或壮着胆子向周娘子、张寡妇等人打听。后来,人越来越多,竟有围堵之势。她们带着自家缫的、粗细不匀、暗哑无光的土丝,前来比对请教,眼神里充满了羡慕与渴望。

“周家姐姐,行行好,跟李娘子说说,教教俺们吧!”

“俺们愿意交学费!只要学到真本事!”

“家里娃娃等着米下锅,就指望着这蚕丝能换个好价钱……”

面对这些殷切甚至卑微的恳求,周娘子等人心软了,却又不敢擅自答应,只得报与李青禾。

李青禾站在工坊门口,看着那些聚在远处、不敢近前却又舍不得离开的外乡妇人,她们脸上有风霜之色,手上有劳作的茧疤,与自己,与工坊里的姊妹并无不同。深陷的眼窝里目光沉静。

御匾悬于祠堂,是为佑全村。但这“佑”,不应只是一块冰冷的牌匾,更应是能让更多人活下去、活得更好的实在本事。

蚕桑凶险,她亲身经历过僵病的毁灭性打击,也体会过“九里不接”的极致艰难。技艺,尤其是能换得活命粮的技艺,岂能轻授?但若固步自封,这“贡丝”之名,也不过是镜花水月,于这苦难人间并无大益。

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渐渐成型。

这一日,正值民间传说中蚕神娘娘的诞辰。李青禾命人在祠堂院内设下香案,摆上三牲果品,并不奢华,却足够虔诚。她亲自带领工坊所有涉足蚕事的妇人,净手焚香,跪拜蚕神。

仪式完毕,她并未让众人立刻散去,而是转身,面向那些依旧聚集在祠堂外观望的外乡妇人们,提高了嘶哑的嗓音:

“诸位乡邻!蚕神娘娘慈悲,赐我东塘良丝,非我李青禾一人之能,乃天时、地利、人和,更是娘娘垂怜!今日于祠堂御匾之下,禀过蚕神,我东塘工坊,愿将养蚕缫丝之心得,与诸位分享!”

此言一出,祠堂内外顿时一片哗然!那些外乡妇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